蛇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大集里的年味儿也越来越浓。连日来,津郊各地的年货大集陆续开启,这里不仅有琳琅满目的各色年货,同时民俗表演、非遗作品展示等文化活动也锦上添花,人们在大集里尽情感受着人间烟火气。大集传承着乡俗、传递着乡音、凝聚着乡情、饱含着乡愁,这就是家的味道、年的味道……
赶
集成文旅热门项目
进入腊月,宁河区芦台大集“火出圈”。赶集的日子里,定制公交往返开行,运送着来自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等地的居民,人们纷纷踏上寻找年味儿之旅。芦台大集已不是单一的买卖场,农文体商旅全产业链的有机联动,为其不断赋能。
1月7日,农历腊月初八,正是芦台大集开集的日子。凌晨4时许,刘新利便赶到了单位,作为芦台大集项目负责人,他预计“腊八”当天来赶集的人少不了,不仅摊位数从常态的900多个增加到1100多个,各类民俗文化活动也融入其中,从这一天起,年味儿会逐渐浓厚,工作必须更加细致。
上午10时许,芦台大集迎来了客流高峰,叫卖声、划价声,欢声笑语,充斥着整个市集。摊主驻守摊位忙碌不停,顾客边走边买热情高涨,所谓“生意兴隆”由此变得具象化了。远处传来的锣鼓声吸引了顾客们的注意,他们纷纷闻声而动,向着中心舞台聚拢。
一口直径为2.25米的“宁河第一锅”正在熬制着香气四溢的腊八粥;秧歌队伍穿梭在人群中间,与游客互动;舞龙队伍随着锣鼓起舞,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今年的芦台大集首次引入“非遗过大年”概念,大集现场变成了非遗文化的展示“秀场”。在央视《非遗里的中国》亮相的盆罐庄村制陶技艺、东丰台镇的木版年画等非遗文化精品都在这里展示;现场写“福”赠“福”的摊位吸引了众多游客;“柿柿如意”手编盆栽成为大集里的“爆款”商品,每一盆都标配50只黄澄澄的“小柿子”挂满枝头,寓意着事事顺利、吉祥如意。这些盆栽是由社区的老年人精心制作的,每当有游客上前询问,老人们还会分享他们的创作故事和对新春的美好祝愿。
赶大集,赶的是热闹,逛的是文化。芦台大集的文化氛围,让游客们直呼“年味儿十足”,不止京津冀各地的乡音在这里交织,连一些外国留学生也来到这里,俄罗斯留学生斯维塔第一次在中国过春节,这也是她第一次逛大集,那份兴奋和喜悦溢于言表。
望着来来往往的客流,刘新利和同事们很振奋。他说:“非遗传承、体验式项目加入后,年味儿得以升华,让农村大集变身为‘文旅新景’。”游客们逛得开心、买得畅快,商户们销售火爆、收入增加,这就是最美好的双向奔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芦台大集成为集传统与现代、商业与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项目。在这里,年货是核心,大集是媒介,文旅更是不断赋能,让穿梭在芦台大集的游客不仅感受到买卖兴隆的商业氛围,更被浓郁的津沽民俗文化所包围。宁河文旅产业展现出的勃勃生机,也为天津文旅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
集传统的变与不变
在津郊地区,村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赶一次大集,每个大集都有固定的开集时间,几个大集时间错开,方便周边村民选择。
“双口大集有着百余年历史,几经沉浮后,于1986年恢复,延续至今。”北辰区双口镇双口三村村民赵恩柱讲述说,“每到农历逢二、六、九的日子,双口大集都会准时开集,摊主们会不约而同地向着大集所在地中心街汇聚,这一传统延续近40年了。”
在静海区,陈官屯镇三街大集每到农历逢五逢十的日子开集,临近春节时,会在腊月廿五和除夕之间再加个集。
宁河区芦台大集在1673年的《宝坻县志》中就有记载,至今已有350多年历史;1779年的《宁河县志》中更加明确农历逢三、逢八的日子开集。现在,芦台大集始终坚持,未有改变。
对传统的尊重和恪守,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天津人对待历史和文化的态度,在尊重的前提下传承,在传承的过程中创新,津郊大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双口一村村民王庆河说:“现在的大集跟刚恢复时的大集相比货品更加丰富,那会儿商品主要是农品,再看现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
王庆河表示,过去每逢年货大集,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囤货”,既寓意着生活富足,也担心正月里买东西不方便。但现在没有这样的烦恼了,物质的极大丰富改变了人们逛大集的消费习惯,人们能够“想买就买”,更乐于“现买现吃”。
与此同时,大集更像是一个促进社交的场所。老人们乐于在此交流生活经验、分享生活快乐,年轻人也成了主流客群。市民张欣彤说:“比起商场和超市,我更喜欢赶集带来的惊喜,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摊位卖啥新物件,就像开盲盒一样。”走在大集上,张欣彤和小伙伴儿们边逛边直播,这里少了一些拘束感,充满议价声和欢笑声。
大集作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个买卖商品的场所,更是文化的传承和体现。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天津人民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每一次大集的举办,都是一次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让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多彩。
大集之变,变的是商品的品类、项目的翻新、规模的扩大、业态的提升;而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是接地气的人间烟火。
集
市年味儿越来越浓
1月9日,农历腊月初十,静海区陈官屯镇三街大集迎着初晖开始了,这是“腊八”过后的首场大集,年味儿也逐渐浓郁起来。三街大集根据销售产品不同被划分成水产、果蔬、零食、服装等多片区域,与超市里精致的货架陈列相比,这里多了一份原生态的乡土气息。
高文才是三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每逢开集的日子,他都要去现场转一转、看一看。当走到大集的拐角处,他停下了脚步,一位摊主忙碌的身影吸引了他的目光,只见摊主将一块面团放进油锅里,油花翻腾、油香四溢。高文才回忆说:“从我小的时候,这就是卖油炸糕的摊位,30多年过去了,这个摊位一直都在。”咬开油炸糕那焦香的外壳,豆沙馅里夹杂着玫瑰的清香,这香甜的味道勾起了高文才的一段童年回忆——
“那时,家里养鸡下蛋,到了腊月,妈妈总要把鸡蛋带到大集上售卖,我则陪在她身旁,帮着捡鸡蛋。”高文才指向曾经的摊位,回忆起往事,“那时候天气真冷,妈妈总会在散集后给我买一份刚出锅的油炸糕作为奖励。”在他的记忆中,卖鸡蛋意味着春节的临近,咬上一口油炸糕,年的味道便随之而来。
无论身在哪个大集,最能烘托年味儿的,无疑是那些售卖节庆挂饰的摊位。春联、吊钱、窗花、灯笼和中国结,散发出红彤彤的喜庆气息,火红的景象将年味儿“拉满”,也最容易触动人心。
王德彪家乡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转业后定居在天津,在北辰区双口镇工作。他说:“看到双口大集里挂起窗花、福字,就知道新春将至,那份乡愁便油然而生。”
赶集的日子,双口镇及周边的乡亲们都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中心街,而腊月的大集最为热闹。特色年货应有尽有,摊位一字排开,从头到尾宛如游龙,绵延一公里多。王德彪沉浸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寻找着乡愁里的年味儿。他感慨道:“尽管两地百姓的生活方式存在着差异,但一提到‘过年’,所有的差异似乎都消失了,双口大集里的年味儿就似曾相识。”
大集里少了些浮华的精致包装,多了份质朴温暖的乡土气息,比如那些沾着泥土的蔬菜,可以先尝后买的干果,敞口摆放的点心,以及带着嫩叶的水果。一路上,招揽生意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买卖双方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人们脸上的笑容随处可见。
赶大集作为民间传统,在津沽大地代代相传,进而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充满年味儿的年货大集,它更能唤醒人们对于新春的热切期待。那听得见的喧哗、闻得到的年味儿,以及人潮涌动的热闹景象,都让人们仿佛回到了充满回忆的过去,找到了那份久违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记者观察
电商“冷冰冰” 大集“热腾腾”
在北辰区双口镇有余堂胡同深处藏着一家香油坊,老板高永顺今年36岁,是这家油坊的第四代传人。他从选材到炒料,再到榨香油、磨麻酱,每个过程都延续着祖辈传下来的古法。高永顺和妻子每天忙忙碌碌,并不为销量发愁。
有人说,高永顺的经营方式落伍了,但他的经营方式恰恰和今天的农村大集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线下有24小时不打烊的超市,线上有电商平台、直播卖货,在此情形下,年货大集却能人气高涨,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热衷赶集的群体不断扩大。“年货大集就是在为春节‘预热’,在热热闹闹、人潮涌动中活跃了城乡消费市场。”陈景山是武清区河西务镇人,曾参与编撰《河西务镇志》,在他的观察中,每到河西务大集开集的日子,本地人只占少数,多数则是慕名而来的“外面人”,既包括其他镇街的人,也有从中心城区及北京市、河北省等地赶来的外地游客。
其次,点击屏幕时的“冷冰冰”与大集里的“热腾腾”形成巨大的反差。一位逛大集的市民就感受到,网络购物确实方便,但缺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到大集里采买年货,与点击商品、放进购物车再结账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下,在大集里加入直播带货的新销售方式,也成为新的“流量密码”,同时点燃线上、线下年货消费“双引擎”。在芦台大集里,销售岳龙镇红瑶红薯的摊位旁,架着几部手机,主播一边烤红薯一边卖着货;在河西务大集里,年轻的摊主借助手机“吆喝起来”。借助网络传播,一些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吃也成了“时尚爆款”,比如武清小吃咯吱盒、黄米炸糕,每到赶集的日子,总会见到摊位前大排长龙的场景。隔着屏幕了解信息,身临其境才能触手可得。
农村年货大集火了,火在大集产品的原汁原味,火在大集传承的文化味道,也火在经营者的不断创新。年货大集依然是镶嵌在农村地区的颗颗“珍珠”,既散发着历史的悠远气息,又脉动着现代的动感节拍,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民就业增收、传承乡村文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观点
市集文化是天津城市特色
近代天津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由国庆观察到:市集文化是天津非常重要的城市标签和特色之一。比如,天后宫门前的宫前集,这个集市自明朝弘治年间就已经存在。由国庆介绍:“漕运促进天津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天南地北的人士在此汇聚,宫前集便应运而生。来此赶集的人多了、人气旺了,游商逐渐变成了坐商,几经变革,也就有了今天名声大噪的天津古文化街。”
这些天,从静海到武清,从宁河到北辰,再到全市其他城区,每一个大集都热闹起来了,赶集也成为了年俗的一部分。
随着我市大力推动“文旅+”“+文旅”资源整合行动,各区都在铆足劲大力推进,年货大集自然就成为春节期间颇具人气的文化活动和商业活动。一方面,说明“文旅+”“+文旅”资源整合行动取得了实打实的成效;另一方面,也说明电商平台能够提供给人们的购物体验有限,人们依然对实体消费恋恋不舍,货品多样、物美价廉和可触可见,这些依然能够抓住百姓的心。
由国庆表示: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大集这种颇具历史和传承的商业模式看似始终未变,始终承载着特色农副产品和百货集散地的作用,承载着经营者增收致富的功能,但另一方面,其实大集随着时代变化也在不断改变,变得更符合当下人们的品位和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