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美丽的双口三村
天津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
安幸生故居
郝堡村风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作为北辰区的农业大镇,双口镇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重中之重,打造“红色河头、绿色双口”,以“红色动能”推动绿色发展,驰而不息强思想、抓人才、筑堡垒、提效能,切实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红绿”共舞中书写乡村振兴生动实践。
筑牢战斗堡垒 夯实振兴基础
锤炼“硬核”保障力
“安叔,这水喝得怎么样,接水还方便吗?”
“非常好!新安装的饮用水设备真方便,比我们自己买水便宜多了!”一段简短的对话,是中河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石尚的日常工作写照。作为村里的“一肩挑”,27岁的石尚将青春的激情和汗水挥洒在农村一线,成为双口镇选优配强村级带头人队伍的生动缩影。
办好农村的事情,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干部队伍必须过硬。去年以来,双口镇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坚持“双好双强”标准,一批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成为基层治理的中流砥柱。全镇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了6岁,大专以上学历较上届增加了23人,“两委”班子结构明显优化,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不仅如此,还有新鲜的血液注入进来。市、区选派的优秀年轻干部、第一书记、选调生等进驻农村,镇党委梳理优秀农村青年纳入’红领青年’人才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力量。”双口镇党委组织委员张谦说。
在选优配强“领头雁”的同时,双口镇着力提升村“两委”班子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以党建标准化、项目化建设为契机,强化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大力推动党员教育各项工作提升增效、开花结果。
“当前,双口镇进入了发展突破期、攻坚期,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各村党组织书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在矛盾难题中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全力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双口镇党委书记孙艳云在“红色领航”培训班开班式上对村“一肩挑”提出了明确要求。
今年以来,双口镇深入实施“红色领航”培训,举办“领头雁”培训班、“辰兴漫谈”调研、村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等8期,培训村干部820人次。同时,依托理论中心组学习、主题党日活动、专题学习研讨等三个平台,打造翻转课堂、沉浸式培训、胡同微党课等三项创新项目,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集体入党宣誓、“党课开讲啦”等三类常态化教育活动,切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
“同时,我们还推出了’五星村’与’无星村’结对、机关支部与村支部共建、选派处级干部进驻帮扶等举措,促进软弱涣散党组织整治,确保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高质量振兴。”镇党委副书记胡晓蓉说。
赓续红色血脉 续写先烈荣光
点燃振兴“红引擎”
“安幸生烈士于1902年出生在中河头村一富裕农民家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传到天津,安幸生、于方舟等青年热血沸腾、群起响应......”“1931年7月,受中共河北省委指派,孙振武到三河头……1932年4月,中共西北乡农民支部建立……”在安幸生烈士故居和西北乡党支部旧址,北辰区“五老”宣讲团团长杨光祥为党员们讲述着革命先驱们的英雄事迹。
作为“红色河头、绿色双口”项目核心,中河头村坚持红色产业优先发展,充分发挥安幸生烈士故居和天津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西北乡党支部旧址红色资源优势,实施打造3大“红色教育矩阵”、3条“红色产业链”、3个“红色美丽基地”的“333”红色引擎工程,以红色产业带动产业融合,拓宽村集体增收路径,激活村民致富增收的“一池春水”。
“为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我们邀请区内党史研究老同志、高校专家学者、革命烈士后人等成立了中河头红色文化研究会,实施‘四个一’活动,即出版1本党史研究类书籍、编撰1本口述史访谈集、每年至少召开1次学术研讨活动、定期举办1场红色文化节,并联合天津商业大学启动《破茧新生·幸生于今》沉浸红色剧场秀,再现革命先辈不惧牺牲的奋斗历史场景,让党员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中河头村驻村第一书记程相博介绍,“我们还引进‘红色联创’项目,通过VR、AR、MR等技术,以立体、沉浸、亲临感、主视角的体验方式,提升党员学习带入感,实现党员教育效果新突破。”
来到村党群服务中心,中河头村党员红旗榜和五星党员示范榜十分吸人眼球,村里根据党员的现实表现在红旗榜上相对应地贴小红旗,并评定五星党员,以此激励大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乡村振兴中当先锋、做表率,在为民服务中敢担当、善作为。
中河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石尚说,“村党总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探索制定五星党员评定、党员积分考核、红榜公示等激励办法,通过党员结对包片、支部汇总商议、总支集中解决、大会张榜公示、定期回访汇报等形式,组织党员察民心、访民意。目前已搜集村民各类需求事项80件,解决办理79件,群众满意度达100%。”
谈及未来发展,中河头村党员群众信心满怀,“有党的好政策,咱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好日子都在后头呢!”。
厚植生态优势 产业赋能发展
激发绿色“新动能”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要聚焦特色产业、找准发展定位,坚持项目为上,切实推动‘红色河头、绿色双口’建设取得实效。”双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悦在各村走访调研时,结合实际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各村理清发展思路、盘活现有资源、加强项目储备。
双河村的佳酿酒厂和柳青庄园、东堤村的主题农庄乐园、平安庄村的美学示范营地、赵圈村的示范村建设......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各村铆足干劲、锚定目标,推动原有产业提档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推出了一批可落地的振兴项目。
来到“小五堡”之一的郝堡村,村口“国家森林乡村”和“天津市文明村”两块牌子格外醒目。走进村里,路两旁的树木绿植错落有致,一栋栋精巧的民房在干净美丽环境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静谧。
“第一次来到这个小村,就被这里的环境深深吸引了。”市民张阿姨和老伴儿一直向往农村幽静的生活,得知郝堡村正在发展民宿,老两口便来村里参观,当即就租下了一套。闲暇之余,张阿姨喜欢收拾自己的小院子,老伴儿喜欢到不远处的池塘垂钓,天气好时,还约朋友来这里小聚。
“以天津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为契机,我们充分依托原有火龙果种植等特色农业和民宿经济、林业经济,全面深化产业融合,打造具有郝堡特色的老年康养模式,以生态优势赋能乡村振兴。”郝堡村驻村第一书记米晓健介绍。
作为“红色河头、绿色双口”项目的“生态引擎”,“小五堡”片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特色养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基地四大产业相互依存、相互支撑,为双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发挥资源优势 壮大集体经济
提升村民幸福感
走进双口三村,高大气派的村牌,随风飘扬的彩旗,干净整洁的街巷,设施齐全的公园里、古色古香的长亭下,老人们或悠闲地踱步闲聊、或哄着孩童玩耍……一幅村富、景美、人和生动画卷映入眼帘。
“咱村这个月租赁收入有90多万元呢!”看着财务公开榜,村民们感叹道,“村集体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咱们的日子越来越幸福。”这几年,双口三村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盘活集体存量土地,全面整合闲置厂房资源,成立了村办集体企业盛春和房屋租赁服务中心,相继与天津雅迪伟业车业有限公司、天津市辰寰工业园区管理有限公司等达成租赁协议,年租金收入达1200余万元。
为提高村集体资产运营效益,双口镇坚持因村施策、因势利导,结合各村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与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指导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双口镇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赵丽梅介绍,通过三资管理平台的“资产卡片动态管理”功能,双口镇对各村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等进行实时跟踪,以指导各村将集体厂房、设备及土地资源通过天津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对外公开发包,多渠道、多途径盘活集体资产,先后发布农村产权流转业务共计52笔,金额达到1.36亿元。
此外,双口镇还完成了村集体“非现金结算”的智能化转型,通过建立健全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在全区率先实施“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程序,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组织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目前已登记备案材料287套,审核决策事项共493项,涉及事项总金额1.14亿元。
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后,更要用之于民、造福于民,让全体村民都享受改革发展红利。
“我提议,继续为村集体所有农业户籍村民统一缴纳2022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担负医疗保险二次报销费用。”双口三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村集体经济组织理事长林旭昇向村党委会和理事会提出建议,得到了党员和成员代表的一致认可。
“这是为村民着想的好事,我们必须支持,而且不光是医疗保险,村里还给60岁以上农业户籍老人都上了养老保险,还引入专业保洁公司负责村内卫生,现在村里大街小巷都整洁干净,我们心情也舒畅。”村民林井刚说。
随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双口大地上,一幅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徐徐展开,全镇上下正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目标勇毅前行,全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双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