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中,泥土二字一直作为母性的意象存在着,因其本身具有孕育、滋养生命的性质,所以被世世代代的百姓视为一种文化图腾。古泉州泥塑,这一源自2400多年前西汉时期的非遗技艺,历经千年传承与创新,如今在天津市武清区焕发出新的生机。武清区黄庄街美术教师张旸是古泉州泥塑第二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通过“九技五法”的精湛技艺和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使泥塑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近年来,张旸通过开设泥塑课程、开发文创产品、培养年轻传承人等方式,致力于将这一古老技艺推向更广阔的舞台。然而,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同时进行创新,仍是古泉州泥塑未来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古泉州泥塑由来已久
追根溯源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记者: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古泉州泥塑的由来以及它目前的传承情况?
张旸:古泉州泥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泉州故城遗址位于现在的天津市武清区黄庄街,这里水系丰富、人杰地灵。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永定河以及龙凤河均流经此地。大自然的造化,人民的勤劳,使这里成为地肥水美的富庶之乡。大自然为这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天然优质泥土资源,这里出土的泥塑作品现藏于武清区博物馆,但古泉州泥塑的传承一直断断续续,据老一辈人回忆,小时候在黄庄一带,孩子们会用泥模具换糖,制作小泥公鸡等玩具。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古泉州泥塑传承一度中断,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个体户兴起,古泉州泥塑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记者:那您是如何成为古泉州泥塑非遗传承人的呢?
张旸:2014年我来到武清区黄庄街泉昇小学担任美术老师,老校长通过口述向我传授了许多关于泥塑的历史和技艺。此外,我还实地考察了泉州故城遗址,走访了村里的老人,查阅了县志和博物馆的记载。通过这些方式,我对古泉州泥塑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逐步梳理出古泉州泥塑的制作方法。
泥塑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有着深厚久远的历史,天津的泥塑作品艺术精美,影响远及世界各地,在我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提出,带着学生做泥塑,可以更好地传承天津民间艺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发展学校文化特色。我的想法得到校领导的支持,并于2017年9月正式成立了泥塑工作室,希望通过开展泥塑教学,让孩子们零距离接触泥塑艺术,感悟其中的魅力,使更多的孩子对这门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投入更多的精力对泥塑进行系统的学习,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我们还编写了校本课程资料,制作了泥塑相关的教材,并通过到博物馆参观和走访,进一步推广泥塑文化。
记者:古泉州泥塑有哪些独特的艺术特点呢?
张旸:古泉州泥塑的泥土来自泉州故城遗址附近,含沙量低、杂质少、胶性强。我们沿用古法制作泥坯,采集回来的泥土,经过晾晒、挑出杂质、细筛、沉淀、过滤等步骤制作为原泥。原泥经过加工后,添加进棉絮,增加泥土的黏合性,接下来反复捶打,使纤维和泥土完全融为一体,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存放,增强泥坯的可塑性。
制作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九技五法”。“九技”指的是压、捏、切、接、戳、揉、刻、搓、塑这九种技术手段,“五法”则包括捏塑法、切割法、雕刻法、模塑法和结合法。这些技法和方法的结合,使得古泉州泥塑在艺术表达上更加丰富和多样,作品经过烧制后也更加牢固,上色时选用矿物质颜料,确保作品耐久。
记者:古泉州泥塑的代表作品有哪些呢?
张旸:近年来,我创作了一系列名为“这方土地这方人”的作品,讲述中国历史上对这片土地有贡献的人物。这些作品既是非遗传承,也是思政教育的一部分,旨在通过泥塑艺术传递文化精神。这些作品在制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了“九技五法”,特别是在细节处理上,如人物的面部表情、服饰纹理等,都体现了古泉州泥塑的精湛技艺。此外,我们还尝试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使得作品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具有现代审美价值。
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寓教于乐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
记者:古泉州泥塑的传承现状如何?未来有哪些计划?
张旸:目前,我们在武清区的多所学校开设了泥塑课程,受益学生已达七八千人。未来,我们计划与武清区教育局合作,支援小规模学校,进一步推广泥塑艺术。此外,我们还在开发文创产品,结合运河文化制作交流礼品,如“鸿运雍阳”笔筒等。“鸿运雍阳”笔筒是以笔筒为载体,通过浮雕的形式展示了武清区的历史文化元素。作品结合了清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在武清区题的碑文“导流济运”的“运”字,寓意鸿运当头,雍阳吉祥。这个作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记者:您对古泉州泥塑的未来有何期望?
张旸:我希望通过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和参加各类展览,让更多人了解古泉州泥塑的艺术价值。传承不仅是为了保护传统文化,也是为了让它能够活态传承,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记者:您提到培养传承人,目前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吗?
张旸:我们已经在多所学校开设了泥塑课程,并成立了泥塑工作室,吸纳了13名对泥塑感兴趣的年轻老师。我们还计划在杨村四中开设非遗教师培训基地,进一步扩大传承范围。此外,我们也在积极寻找和培养有潜力的学生,有的同学对泥塑非常感兴趣,我们也在着重培养。
记者:您认为古泉州泥塑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面临哪些挑战?
张旸: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同时进行创新。随着现代审美的变化,传统的写实手法可能无法完全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如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此外,如何让泥塑艺术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支持,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您提到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种创新?
张旸:传统的泥塑艺术以写实为主,注重细节的刻画,而我们在创作中尝试加入写意的元素,使得作品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具有现代审美价值。例如,在“这方土地这方人”系列作品中,我们通过简化的线条和抽象的表现手法,突出了人物的精神内涵,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这种创新也得到了很多专业人士和观众的认可。我们在各类展览和展会上展示这些作品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许多人认为,这种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不仅保留了传统泥塑的精髓,还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力。
但我的个人能力目前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这些年我带领学生走进武清区博物馆体验家乡的文化氛围,感受泉州故城的魅力,并先后拜访了泥人张、驰名中外的泥塑大师于庆成老先生等,学习名家技艺,感受泥塑佳作的艺术魅力,提高泥塑制作水平。
记者:您认为古泉州泥塑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哪些支持?
张旸:这些年,在国家政策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古泉州泥塑逐渐被人们所知,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愿意深入学习这门艺术。可喜的是,学生们在亲手“玩”泥塑的过程中也收获了成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艺术审美的启迪,学会了鉴赏美、创造美,小手变得更灵巧,头脑变得更智慧。这种美育在潜移默化中悄然进行,如春雨润物,无声无痕。
但在未来,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古泉州泥塑的艺术价值。我们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传承人,他们将是古泉州泥塑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泥土是中国人永远的心灵依附,一尊泥塑见证了家国历史文化的沧海桑田,也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变迁,在未来,我们将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技艺,使之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