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翠,“点”为点缀,“翠”为翠鸟之羽,成品光泽鲜艳、绮丽夺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作为河东区非遗项目“白氏点翠修复与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33岁的“90后”青年李靖,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将点翠技艺传承下去,也通过创新,让这项传统技艺融合了新时尚,重新走入人们的生活。
耳濡目染传承技艺
在北辰区果园新村街道“半亩方塘”非遗文化学院里,展览着不少晚清时期的点翠首饰和李靖制作的“仿点翠”作品。李靖拿起一组经过修复的银鎏金点翠压鬓和他用染色鹅毛制成的“仿点翠”耳饰,随着光线角度改变,饰品颜色也在青、绿、蓝之间变幻,十分惊艳。
李靖是“白氏点翠修复与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白氏点翠修复与制作技艺”是由白义臣在天津创始,历经五代传承,至今已150余年。“技艺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我的姥姥白克纯是第三代传承人。”李靖说,在他的印象中,姥姥生活中大部分时间在修复点翠饰品、钻研清代服饰图样和戏曲装扮。在姥姥的影响和熏陶下,李靖刚上小学就跟着姥姥和妈妈学习点翠修复与制作技艺。“刚开始就是给姥姥和妈妈打下手,帮忙拿工具。慢慢地,看到那些饰品特别好看,我也越来越喜欢,就开始正式学习。”李靖说。
原材料改良创新
“所谓点翠,‘点’是工艺,‘翠’是原料。先将金、银等按花形做成一个底托,中间部分涂上适量的胶,再将翠鸟的羽毛精心粘在金属底托上,形成吉祥精美的图案,光泽经久不褪。”李靖介绍。
记者看到,展柜中有不少晚清时期的点翠饰品,历经100多年以后,依旧青翠如初,十分醒目。这些点翠饰品就是李靖修复的。修复点翠饰品的过程中,选料要考虑羽毛颜色的统一性,挑选点翠残件中合适的翠羽,才不会影响整体效果。而为了保证羽片贴得精美、平整、牢固,李靖修复、制作点翠饰品时用的胶水都是按照自家配方,用中药材精心熬制而成,还能起到防虫、防腐、防蛀的作用。
随着全社会对生态环保的日益重视,李靖也开始在点翠饰品的原材料上进行探索和改良。除了利用点翠残件上的羽毛外,如今李靖还使用染色鹅毛、孔雀羽、丝线等原材料,替代翠鸟羽毛来制作“仿点翠”首饰,效果也十分不错。
融合国潮造型多样
“白氏点翠”走过五代人,风雨传承路,李靖感受最多的是一种坚持。在李靖身上,这种坚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创新上。不同于祖辈只专注在手艺上,李靖觉得大众需要更多地了解点翠。他借助北辰区果园新村街道“半亩方塘”非遗文化学院开设公益课程,开展了一系列传承非遗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点翠。目前,李靖有两位正在努力学习的“小徒弟”,都是“00后”。
春节期间,在古文化街、滨江道等商业街,总能看到不少身着“汉服”“马面裙”等传统服饰的年轻人。近年来,随着“国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身着融合了时尚元素的传统服饰走上街头,李靖也开始让点翠饰品与“国潮”时尚融合,将传统的点翠饰品造型加以改进和创新,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记者看到,李靖制作的“仿点翠”衍生类饰品精致漂亮。“就拿这个发簪来说,在簪子上用银丝、铁丝弯成各种花型骨架,再用细丝线一圈一圈缠出花朵造型。”李靖说。这些用现代配件制作的传统风格十足的胸针和发簪等创意饰品,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和喜爱。
记者看到,在李靖面前的桌子上,还摆放着不少“点翠非遗手作盲盒”。“用时下最流行的方式,将点翠传承下去。”李靖说。
上图 用染色鹅毛制作的“仿点翠”耳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