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演出《黑奴吁天录》剧照。
南开学校新剧团《一元钱》演出剧照。
天津人艺演出话剧《雷雨》剧照。
话剧是我国诸多戏剧种类中最年轻的剧种。是以演员对话为主要形式的综合性表演艺术。话剧艺术从欧洲传入中国,起初被称为“新剧”“文明戏”,五四运动后,现代话剧蓬勃发展,历经百年风云,不断成长成熟,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性、民族性。
天津地处渤海之滨,为京畿重镇,扼守塘沽海港和津浦铁路交通要冲。清末的新政、民国初年的革新,很多是从天津开始推向全国。修铁路、办邮政、设海关,当然还有话剧在天津的活跃与繁荣。可以说,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中能找到很多天津人的影子。
中国话剧的摇篮
1906年,留学日本的津门奇才李叔同与曾孝谷组织创办了“春柳社”,是为中国第一个民间话剧团体。同年2月,在东京首演两幕话剧《茶花女》。李叔同剃去胡须束腰长裙,男扮女装出演主角玛格丽特大获成功,表现出表演天赋与才华,堪称中国话剧第一人。这年6月,春柳社又演出了根据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李叔同在剧中扮演艾米柳夫人并客串男醉客,还承担舞美布景服装等(演出海报标注布景意匠主任息霜即李叔同)。这场演出再次获得好评引起轰动,日本剧评家赞赏李叔同等人的表演:“中国青年的新剧演得很好,将有很好前景。”
春柳社的演出是中国话剧走上舞台迈出的第一步,在中国也产生很大影响。之后,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话剧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08年,天津著名教育家、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到欧美考察教育及戏剧。归来后,他尝试编写新剧组织学生排练演出。1909年,南开学校上演张伯苓编导的第一部话剧《用非所学》,颇受师生欢迎。后又编排演出了《华娥传》《新少年》等剧目。后成为每到校庆或欢送毕业生必演剧目。
1914年,该校成立以“培养人才和改良社会”为宗旨的学校话剧团体——南开新剧团,在以后的四十年间培养了大批话剧人才,播下话剧艺术的火种,为我国话剧事业的开拓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著名剧作家张彭春、曹禺都曾参加该剧团的排练演出。当时,年仅16岁的周恩来是南开新剧团第一批骨干团员,曾担任新剧团置景部部长,参与剧本的创编和记录,在《一元钱》话剧中饰演女角。他在校刊发表的《吾校新剧观》的文章,提出促进新剧发展的见解和建议,是中国早期话剧理论的重要文献。南开学校蓬勃开展的话剧活动发挥了话剧摇篮和策源地的重要作用。
天津的话剧大家
1916年,张伯苓胞弟张彭春留学归国。他在美国多年研修欧美戏剧理论和编导艺术,编写了话剧剧本《外侮》《灰衣人》《醒》等。回津后,张彭春出任南开新剧团副团长,引进西方戏剧编导演新体制,用新的方式方法排练其编写的话剧《醒》,在南开建校12周年之际正式演出。张彭春、周恩来都在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剧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官场黑暗进行了有力揭露,使观众受到极大震撼。
张彭春在南开新剧团先后编导了《新村正》《木兰》《争强》等一系列进步话剧。《新村正》以土地能否租给外国公司为背景,直接反映社会剧变的现实,公演后轰动全国。专家评价:“此剧有划时代意义,标志中国新兴话剧新阶段的开端。”1920年,应上海导演洪深之邀,张彭春编创的话剧《木兰》在纽约百老汇剧院演出,中国话剧第一次走上美国舞台。1935年,张彭春与曹禺合作,将莫里哀的话剧《吝啬鬼》改编成话剧《财狂》,张彭春导演,林徽因设计布景,在学校礼堂演出。该剧融入京剧艺术内涵,创新舞台设计,为话剧表演注入新活力。《大公报》和《益世报》都刊登了萧乾、李健吾等专家的评价文章。
曹禺,原名万家宝。1922年考入南开中学,后加入南开新剧团。他14岁起就在《玩偶之家》《压迫》等话剧中担任角色,直接得到张彭春的指导与帮助,懂得了怎样演戏、如何写戏,受到话剧艺术的启蒙与历练。1929年,曹禺由南开大学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潜心钻研欧洲戏剧,阅读了解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的剧作等,为其话剧创作带来重要启示和影响。1934年,曹禺的话剧《雷雨》问世并一鸣惊人,被公认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随后两年时间,他连续创作出《日出》《原野》两部话剧代表作,与《雷雨》构成话剧三部曲。曹禺把欧洲近代戏剧的写作技巧融于中国话剧创作,善于构造戏剧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鲜明独特,语言精练且富于诗意和生活化,能反映更深层次的社会及时代问题。
1905年,著名话剧导演焦菊隐出生于天津。他从小喜欢戏曲,在直隶第一模范小学(现中营小学)读书时,受南开学校影响,开始组织小剧社演出紧跟社会风尚的短剧。考入天津官立中学(铃铛阁中学)后,他参演学校新剧团自编话剧《爱国潮》,为以后从事话剧事业打下了艺术基础。1928年,焦菊隐从燕京大学毕业,参与创办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并任校长,致力于培养戏剧人才。1935年,他赴法国学习研究欧洲戏剧流派,写出《今日之中国戏剧》的论文,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焦菊隐辗转多地从事戏剧教学和导演,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先后导演了《雷雨》《明末遗恨》《上海屋檐下》等话剧,第一个将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搬上中国舞台。1950年,他执导老舍的话剧《龙须沟》,以完美的舞台艺术形象、鲜明的人物性格、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赢得高度评价,开启了现实主义话剧导演之路。焦菊隐出任北京人艺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后,编导了《茶馆》《蔡文姬》《胆剑篇》等十几部话剧名著,将西方话剧艺术与中国戏曲、民族特色融汇一体,在话剧民族化的探索上颇有建树,形成现实主义的话剧导演风格。
话剧与天津人
新中国成立后,话剧艺术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上海、天津、北京三大城市先后成立以话剧演出为主的人民艺术剧院。迄今,“天津人艺”共演出古今中外各类话剧300余部,《雷雨》《日出》《钗头凤》等代表性剧目,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享誉大江南北。从天津人艺走出马超、颜美怡、李起厚、陈道明、鲍国安、李秀明、孔祥玉等一大批话剧影视表演艺术家。
北京人艺更是人才济济,剧作家曹禺任院长,焦菊隐任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艺术委员会主任。同为天津籍的导演梅阡、演员于是之、副院长林兆华等都是北京人艺的顶梁柱。他们改编、导演或参演的《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等都是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作,代表了我国话剧的最高水平,引领新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
于是之,原籍天津。1942年,15岁的于是之参加了北京辅仁大学业余剧团演出。1946年,到天津职业话剧团演出《孔雀胆》《升官图》等。1951年,加入北京人艺,在新中国第一部话剧《龙须沟》中扮演鼓书艺人程疯子,一举成名。1958年,饰演话剧《茶馆》主角茶馆掌柜王利发,共出演了10余部北京人艺的“大戏”,形成本色自然、含蓄深沉、性格丰满的表演风格。著有话剧表演理论书籍《于是之论表演》等,是北京人艺最杰出的表演艺术家。曾任北京人艺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获得中国话剧金狮奖“演员荣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话剧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出生在津门的梅阡,长期担任北京人艺导演,改编和导演了《骆驼祥子》《王昭君》等各具特色的话剧20余部可谓优质高产,为北京人艺四大导演之一。林兆华1936年出生于天津,20岁时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进入北京人艺当过演员、导演直至副院长。上世纪八十年代,林兆华是我国先锋戏剧的积极推动者,其导演的话剧《绝对信号》首开中国小剧场话剧之先河。1990年,成立林兆华戏剧工作室。其导演的作品风格多样,曾多次应邀赴莫斯科、东京、新加坡等地演出,积极参与国际话剧艺术交流,传播中国话剧艺术。还有牛星丽,张瞳,梁冠华等优秀演员,这些天津籍的话剧大师以自己的艺术才华和敬业创新,为新中国话剧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