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座天后宫

发布时间:2024-10-18     文章来源:今晚报
无障碍语音播报
0:00 / 0:00

有句老话说“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历史上天津因漕运而兴,曾建有两座供奉海神妈祖的天后宫,一座位于河东大直沽,一座位于老城东门外。

  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运河漕运改为海道为主,海河东岸的大直沽码头是海运的终点站,在此卸存江南粮米再装船由河道运往京都,并设海道运粮万户府管理漕运。延祐三年(1316)在此建起“天妃灵慈宫”,供奉原为福建渔家女、已被敕封为天妃的海神妈祖,以进行祝祷致祭,庇护漕运平安,是为津门第一座天后宫。

  当初该庙建有后殿、大殿、东西配殿、山门、戏楼等。庙门面对海河,庙中大殿供奉妈祖及眼光、子孙、斑疹、送生五位娘娘,配殿供有真武大帝、财神、火神、城隍、土地等,庙宇进深六七十米,颇为壮观。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为庙会,除了民众进香还有各种民间花会表演如贾沽道、田庄、杨庄、吴家嘴的法鼓,小孙庄、东楼、大直沽的高跷等,也会把天后娘娘神像抬出来展游。明万历年间该庙曾重修,清末庚子之乱庙宇全部被毁,后复建大殿三间。该庙与另一座天后宫并存630多年,也称天妃宫东庙。2002年,在该庙遗址上建成天津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元泰定三年(1326),津门又一座天后宫在东门外落成问世,亦称天妃宫西庙。其位于海河西岸卸粮码头,毗邻三岔河口老城中心,后长芦盐运署亦迁至此地。元人张翥有诗写道:“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奠毕,喜气满宫袍。”再现了当年水运繁忙景象和祭祀妈祖的场面,显示其影响力和重要性已远超大直沽的东庙。

  此庙初建时,结构为后殿、大殿、中殿和十几个配殿,最前面有山门及戏楼通至海河,布局基本与大直沽的东庙相同。明永乐年间大修,增加启圣殿、张仙阁、藏经阁等,在庙前建牌坊即今“海门慈筏”牌楼。大殿供奉妈祖天后娘娘及送子、子孙、眼光、耳光、斑疹、千子、引母、乳母、百子共10位娘娘。张仙阁(观音阁)供奉有观世音、太上老君,各配殿供有灶君、关帝、火帝、河伯、财神、药王等传说中的神仙。

  天妃宫西庙的庙会原名“娘娘会”,因乾隆帝下江南时路过天津看过娘娘会而改称“皇会”,年年举办,每期四天。据《续天津县志》记载:“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预演百会,俗称为皇会。十六日送驾,十八日接驾,二十、二十二两日辇驾出巡。先之以杂剧,填塞街庙,连宵达旦,游人如狂。”可见当时隆重热闹的情景。每当皇会举行时,大庙前的桅杆挂起写有“敕封护国庇民显神赞顺垂佑瀛天后圣母明著元君宝幡”黄字的长幡,煞是威武。人们看见桅杆高竖黄幡飘动,便知是皇会来了。当日抬着天后神像宝辇“出巡散福”,后面跟着法鼓、高跷、旱船、舞狮等花会表演巡游宫南宫北大街与海河沿岸,鼓乐喧天,人群涌动。

  1986年,与兴建天津古文化街同步,天后宫(即西庙)得到大修重建。2013年,天后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世界三大天后宫之一。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津皇会即妈祖祭典活动盛况空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