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年画《俏皮话》及部分画面细节
天津人爱说俏皮话,这跟天津人幽默的性格分不开。天津人爱编俏皮话,从俏皮话中能读出天津卫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天津人爱用俏皮话,无论是戏曲、相声、小说,只要落地天津卫,俏皮话一出,妙趣横生,津味十足。难怪有人说:天津卫是个俏皮话的窝子。
俏皮话学名歇后语
“撂下担子唠家常——歇后语”。人们把群众口头创作的歇后语称为俏皮话。在汉语熟语系列里,歇后语是与成语、惯用语、俗语、谚语平起平坐的重要成员,且以其独特的语义结构和言语风格卓然自立,独领风骚。其结构形式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二者呈现“引、注”关系,即前一部分为“引导语”,以让人猜测,后一部分是“目的语”,对前一部分作注解或解答,是说话人真意之所在。
例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是字面义与真实义前后呼应的联结体。不少歇后语的后半截是不能省去的,如省去,就令人费解了。如“薛仁贵不叫薛仁贵——白袍(跑)”,如果不说出后面的部分,会让人不知所云。但在一定条件下,歇后语是可以只说前一部分的,例如“猫哭老鼠”“竹篮打水”“老王卖瓜”“骑驴看唱本”“泥菩萨过河”“夜猫子进宅”“小葱拌豆腐”“黄鼠狼给鸡拜年”等。因为这类歇后语使用频率高、耳熟能详,人们听到或看到上半段,就自然会意识到下半段了。
俏皮话里有历史
俏皮话来自民间,活跃在老百姓的口头上。能反映一座城市的风土人情、生活百态、民间习俗、掌故传说、五行八作。从天津人说的俏皮话里了解天津的历史文化,从中挖掘民间文化财富,寻找城市文化记忆。
从内容上看,有些俏皮话是天津的新事物出现之后百姓的爱憎表达。如“绕城转——白牌儿”,说的是1906年6月,天津第一条公交线路——环城有轨电车正式开通运行,由于车头挂的是白牌,故称为“白牌电车”。其线路从北大关起,分别驶向东、西两面,沿围城马路环行。
“日本轮船——满丸(完)”,指旧时天津海河码头常有日本轮船停靠,日本船多以“某某丸”命名,这个俏皮话体现天津百姓对日本侵略者的仇视和嘲弄,表达了恨不得侵略者早日完蛋的心境。
“大光明摆渡——快!”赞扬了旧时海河大光明摆渡最先使用机器渡船,渡河速度显著提高。
“大老俄卖毯子——扔脖子后头”,讲述了旧时天津租界里,贫穷的白俄罗斯人在街上卖毯子时,常将毯子搭在肩头。“扔脖子后头”说的是把过去答应的事儿置之脑后,抛在一边。
“五分钱的羊杂碎——有点儿肚(堵)”,说的是羊杂碎本应包括卤熟心、肝、肺、肚、肠等动物内脏,但因为肝、肚相对成本高,所以给得少。“有点儿肚”谐音“有点儿堵”,指堵心或道路堵塞。这些俏皮话都是对旧时天津卫社会生活的展现。
年画画上俏皮话
天津是戏曲码头、曲艺之乡、相声窝子,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了俏皮话涌现的催化剂。
俏皮话年画就是少年儿童启蒙教育活灵活现的教材。吴峰的《老天津的俏皮话年画》中写道:“有些图画以文学名著人物为题材。如:周瑜当当——穷都督(嘟嘟)。画面上周瑜穿着戏服,头插锦鸡翎,抱着一个包袱,站在当铺高高的柜台前。该俏皮话儿巧妙地联想了周瑜穷困潦倒的窘况,又利用谐音,将穷都督化为说话时的穷嘟嘟,诙谐幽默。再如:张飞纫针——大眼瞪小眼儿。都知道张飞是豹头环眼,让他纫针,当然是大眼睛瞪着小针眼儿了。画中的张飞瞪着大眼睛纫针,滑稽可笑。拾茅蓝的溜河边——剟鱼(多余)。画面上衣着破旧的大男孩,手里拿着竹竿和钩针制作的剟子,背着个竹筐,在河边溜达。拾茅蓝的所用的剟子,本是剟取破布头儿、废纸屑用的,用它去剟河里的鱼,不过是脱离实际的妄想。挑水的看大河——净是钱啦。画面上挑水人,敞胸露怀,汗流满面。头顶草帽,颈围毛巾,看上去非常辛苦。因为以前没有自来水,市民吃水依靠挑水人从河里或井里打水挑来卖,对于卖水者来说河水就是钱,这句话用来讽刺满脑子只惦记钱的人。剃头挑子——一头儿热,是指办事时一厢情愿。画面上剃头师傅的扁担挑子,一头是方凳子,凉的;一头是小火炉上放置铜盆,盆里的水保持热度,十分形象。”
蒋子龙赞津味歇后语
活跃在天津的现当代文坛作家,如刘云若、李燃犀、冯骥才、蒋子龙、林希、肖克凡、雪屏、吕抒怀、扈其震、王松、郁子等,在他们创作的津味小说里,歇后语的运用不仅数量多而且出神入化,恰到好处。
天津滨海新区文化学者、诗人谷正义痴迷于歇后语研究,热情数十年未减,从收集、整理到求证、研究,日积月累,由浅入深,苦中求乐,乐此不疲。1978年,他搜集汇辑1000多条歇后语,自印成册,深受欢迎。2000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谷正义30多万字的专著《歇后语趣谈》。著名作家蒋子龙为之作《序》说:“此书有趣,有味儿,有价值。资料翔实,又作工具书使用。也可消闲解闷,增长见识。”在这篇序言里,蒋子龙先后用了7条表褒义的歇后语:“五齿钩挠痒痒——一把硬手”“豆腐坊里的石磨——道道儿多”“大姑娘绣花——这可是个细致活儿”“文火炖猪蹄儿——要的就是这个工夫”“寿星老儿的脑袋——宝贝疙瘩”“蝎子粑粑——独一份儿”“和尚成道——神了”等,来赞颂谷正义深入钻研歇后语的精神。另外,作为行文陪衬或对应,还引用了4条贬义或中性的歇后语,如“雨天拔豆子——拖泥带水” “灶王爷卷门神——画(话)里有画(话)”“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等,真是妙笔生风,妙趣横生。
天津俏皮话有“大全”
天津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天津俏皮话大全》。这部书的妙处在于各种类型的俏皮话已形成多个系列,例如“二小”系列、“老太太”系列、“张飞”系列、“武大郎”系列、“孙猴儿”系列、“猪八戒”系列以及动物“狗”“马”“牛”“猴”“老虎”“麻雀”“黄鼠狼”“夜猫子”“屎壳郎”等系列,少的有数十条,多的有上百条。
《天津俏皮话大全》以对类型人物进行评价的“属……”系列俏皮话就有60条之多。例如“属八哥的——净玩儿嘴皮子” “属刺猬的——谁碰谁扎手”“属对虾的——拴一块儿了”“属疯狗的——见人就咬”“属公鸡的——光打鸣不下蛋”……由此可见,这部书冠名“大全”,诚非虚言。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所谓“大全”,只是相对而言。因为津沽文化博大精深,俏皮话浩如烟海,欲将其一网打尽,尽收无遗,一条不漏,是无法办到的。
俏皮话产生并流传于日常生活,历代民众基于生活情境和内心感受,不断创造出鲜活灵动的俏皮话,闪烁着智慧和情趣的光华,令人赞叹不已。可以说,只要有生活的地方,就必然有大量的俏皮话不断产生并广泛流传。有些俏皮话是历史流传下来的,承载着传统文化信息;有些俏皮话是新近形成的,反映新时代的民间生活和社会风尚。俏皮话在不断产生的同时,也有数量不少的部分在悄然消失。因而,从日常生活中、人们交谈的口头上搜集俏皮话,进行注解诠释,既是一项民间文学搜集工作,也是一项民间文学遗产保护工作,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