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旧时的京津两地都有供奉兔儿爷民俗。如今,兔儿爷多作为玩偶出现,成了一种文化符号。那小白兔如何走上神坛,何时开始接受大众朝拜,拜兔儿爷的意义又在哪呢?
从嫦娥玉兔说起
根据古代传说,月亮最初的动物化身形象是蟾蜍。诗词作品中“蟾宫”“蟾轮”“蟾阙”“蟾窟”等皆指代月宫、月亮。自玉兔步入广寒宫后,蟾蜍的地位日渐式微。
玉兔进入月宫,源自嫦娥神话。在汉代画像石里出现的兔神形象是站立的,和人体比例相同,手持木杵,下有容器,呈捣药状。汉代以后,可爱的玉兔就以嫦娥的宠物兼侍从身份进入月宫,并取代了形貌丑陋的蟾蜍,跻身于月神之列。
唐代《初学记》引《淮南子》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姮娥即嫦娥。不死之药来自西王母,而玉兔是西王母御前的捣药者。于是,以西王母的不死药为媒介,玉兔同嫦娥挂上了钩,嫦娥的归宿也就成了玉兔的归宿。传说嫦娥升天成仙时,怀抱一只白兔,名为玉兔。它随主人到广寒宫后,羽化成仙,有了灵性。
古今诗词作品,用“白兔”“玉兔”“冰兔”“银兔”“玄兔”代称月亮成为常例。如唐李白《把酒问月》:“白兔捣药秋复春,姮娥孤棲与谁邻?”唐韩琮《春愁》:“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未有。”清黄咏雩《瑶台第一层》:“露脚斜飞银兔湿,孤高念广寒。”近代宁调元《八月十五夜漫书》:“只怜玄兔千年冷,不见灵槎八月来。”
“玉兔捣药”与嫦娥窃“不死之药”飞升的传说是对应互补的,因此玉兔就兼具月神和药神的双重身份。这与作为十二生肖之一的“卯兔”所承担天降祥瑞、多子多福的寓意是一致的。
“兔儿爷”诞生在京师
明朝初年,每逢中秋时分,人们主要供奉月光菩萨,而玉兔是菩萨座前的陪侍者。明末纪坤《花王阁剩稿》记载:“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说明那时的玉兔已被塑造成人形,接受民间祭拜。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京师以黄沙土做白玉兔,饰以五彩妆颜,千奇百状,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街市上摆满林林总总的彩色泥制兔像,供人选购。
清代蒋士铨《京师乐府词·兔儿爷》:“月中不闻杵臼声,捣药使者功暂停。酬庸特许享时祭,抟泥范作千万形。”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
这些文献记载很细致。可见到了清代,玉兔被尊为“兔儿爷”,并被塑成威武的将军模样,且身兼二任:既是被人敬奉的神灵,也成为儿童喜爱的玩具。
京津两地百姓供奉的兔儿爷分为两种,一种是泥像的,祭祀之后摆在桌上充任饰品兼玩具;另一种是画在纸上的神像,又名“兔儿爷马儿”。启功先生曾写道:“记得小时,每年八月十五(阴历),月亮上来最圆最亮的时候,大家在院子里供兔儿爷。供品有藕和月饼,据说藕是准备给兔儿爷剔牙的,月饼是给吃的,象征团圆。可老规矩是只许女子上这份供。兔儿爷竖着长耳朵咧着三瓣嘴,眼睛直盯盯看着大家,坐在供桌上面,一副憨厚又天真的神气样子。特别有一种神的代表叫月光马儿。用秋秸秆扎个架子,月光马儿就贴在上面,纸上印的是白兔在月亮上拿着杵捣药图。这捣药的工作可是要求高啦,既要心地善良纯洁,又要精细劳动,频繁地重复同一操作,才能保证给人间送去灵药。这个马儿要背对着月光放,男孩子准看不准磕头,我小时候好奇尽看。真正供的兔儿爷,并没有金盔金甲,而是立着捣药忙着呢。这是古时候的人们对于自然现象不能解释清楚,用神说事儿。”启功这段回忆,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兔儿爷作为月神,只允许女子祭拜,这与“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民谚契合;二是月光马儿上的图案——月宫里玉兔持杵捣药,任劳任怨的风范,令人敬佩。
“兔儿爷”的草根情怀
兔儿爷虽是神像,但颇具草根情怀。清栎翁《兔儿爷》诗写道:“团圆佳节庆家家,笑语中庭荐果瓜。药窃羿妻偏称寡,金涂狡兔竟呼爷。秋风月窟营天上,凉夜蟾光映水涯。惯与儿童为戏具,印泥糊纸又抟沙。”——在描摹中秋民俗的同时,对“兔爷”调侃取乐,且指明其为儿童玩具的性质。从这个侧面,体现兔儿爷文化“寓尊天敬神于娱乐之中”的随和与亲民,与架架楞楞、不苟言笑的众多神偶大异其趣,使人易于接受。
“兔儿爷”文化与“捣药”传说密切相关。据说当时因京城瘟疫肆虐而玉兔下凡帮助百姓,化身为“兔儿爷”前去治病救人。因此药神兔儿爷寓意着平安吉祥。时至今日,作为节令吉祥物的“兔儿爷”艺术品仍备受人们喜爱。
京津两地都有以“兔儿爷”为题的歇后语,例如“兔儿爷掏耳朵——崴泥”“兔儿爷带胡子——愣充老人”“兔儿爷洗澡——一摊泥”“兔儿爷拍胸脯——没心没肺”等等。表明“兔儿爷”已融入民间文学,成为草根文化的组成部分。
“兔儿爷”称谓何来
“爷”是京津百姓对成年男子的敬称。其应用范围很广,从九五之尊的“万岁爷”,到明镜高悬的“大老爷”,再到“相爷”“军爷”“驸马爷”,还有三义庙里“关老爷”,乃至把自然界或神坛仙界的尊者一概称为“爷”。例如民间将太阳,俗称“老爷儿”;至高无上的天,被称做“老天爷”。还有带来财运的“财神爷”;守卫门户的“门神爷”;管理地方的“土地爷”和“城隍爷”;管人间烟火的“灶王爷”;掌管生死的“阎王爷”;负责风雨的“龙王爷”;因而月宫桂树下捣药的玉兔被尊称为“兔儿爷”也是顺理成章的。
清末民初天津诗人冯文洵《丙寅天津竹枝词》:“月宫神马拜家家,取义团圆供果瓜。位甚尊崇名甚亵,闺人戏唤兔儿爷。”杨柳青年画《拱向蟾轮》,为著名画师高桐轩所作,画面生动地描绘了少女拜月场景,还有儿童跪拜模仿的细节,其上题诗:“十五学拜月,拜月十五夜。心自重月圆,何尝愿早嫁。”中秋拜月属于女性的私密活动,男性与幼童不宜参与。为避免幼童模仿拜月,故将兔儿爷给孩子做玩具。然而,脾气好、度量宽、有人缘的“兔儿爷”,对此没二话,笑眯眯地接受。更为难得的是,兔儿爷将祭拜神像、节令饰物、儿童玩具集于一身,将神灵、世俗、娱乐融为一体,因而受到民间普遍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