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对市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764号建议的办理答复

王洪春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文化场馆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经会同市规划资源局、市人力社保局研究答复如下: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一、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天津市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力度,全市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公共文化活动品牌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制度体系,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实现了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一)公共文化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目前,全市共有市级公共图书馆1个、群众艺术馆1个;区级图书馆19个、文化馆16个。257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面积普遍达800平方米以上;5000余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全市,面积普遍在300平方米以上,以区图书馆、文化馆为总馆,在街镇和村居建成分馆及基层服务点分别近3000个,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建成。

(二)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天津市市区两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深入推动设施建设、服务供给、队伍建设、品牌打造、服务保障等50余项量化指标陆续落地实施,自2016年以来,每两年组织一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考核,带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截止2021年底,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317.7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一;人均购书费5.46元位居全国第二;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1.66册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含文化馆、文化站)建筑面积由2016年全国第25位上升至目前全国第7位。

 (三)公共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天津市公共文化活动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经过多年发展培育,逐步形成了天津群众文化“一区一品”的生动发展格局。和平区创办的“和平杯京剧票友邀请赛”、南开区创办的“广场舞大赛”、河东区创办的“家庭文化艺术节”、红桥区创办的“老年文化艺术节”、河西区创办的“西岸艺术节”、滨海新区创办的“滨海艺术节”、东丽区创办的“东丽杯群众文学评奖”、北辰区创办的“天穆杯农村小品展演”、宝坻区创办的“京东大鼓艺术节”等品牌活动交相辉映。全市还定期举办青年新歌手电视大赛、民乐大赛、钢琴大赛、都市风采主持人大赛、农民艺术节、外来务工人员艺术节、中小学生读书系列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群文活动,形成了覆盖全市的文化活动热潮。2016年以来,将全市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整合提升,相继开展八届市民文化艺术节,每届市民文化艺术节均举办五十项左右重点群众文化活动。2019年以来,市民文化艺术节年年列入天津市政府二十项民心工程。

(四)公共文化重点改革成效显著。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近年来陆续开展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图书馆文化馆法人治理等公共文化体制改革工作。2017年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率先实施图书免押金借阅服务,各级公共图书馆退还押金500多万元,取消办证门槛,吸引更多读者走进图书馆,天津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全区域范围内各级公共图书馆免押金服务的省市。为改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条件,自2018年起实施达标街镇和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创建工作,全市高标准验收通过达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近5000个,全市90%以上村居基层文化设施将实现高标准达标建设,重点突出抓好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效能发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目前,全市已建成了以天津图书馆为中心馆、各区图书馆为成员馆的通借通还体系,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之间图书通借通还。为增强公共文化机构发展活力,特别是下沉基层、服务基层的能力,区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以区图书馆、文化馆为总馆,在街镇和村居建成分馆及基层服务点分别近3000个,图书馆街镇分馆全部与区馆实现通借通还,基层服务点全部实现由区图书馆提供电子图书借阅服务或流动服务;文化馆街镇分馆实现与区文化馆联合开展活动或培训,基层服务点定期接受区文化馆的培训指导,区、街镇、村居互动联动能力显著增强。

(五)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市委、市政府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门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成员单位涉及近30个市级部门。先后出台了《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天津市区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天津市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服务规范》《天津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服务规范》《天津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验收工作实施方案》《天津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年报工作细则》《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评价办法》等政策文件,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遵循,保障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全市博物馆现状及工作成效

截至2023年底,正式备案的博物馆达到80家,其中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26家,其他行业国有博物馆22家,非国有博物馆32家,基本形成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与北京、上海等直辖市相比,总量仍显不足。从区域分布来看,市内六区共有博物馆49家,约占全市博物馆总量的61%,博物馆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也的确存在。

(一)优化布局,健全博物馆管理体系。盘活原机关办公楼法国公议局旧址,引入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建成开放,使国保建筑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基础上科技赋能,实现文化遗产与城市文明共生。完成桑志华旧居的重新布展开放,与天津外国语大学完成天津工商学院旧址建筑群21号楼移交,北疆博物院旧址建筑群整体活化利用迈上新台阶。新增天津芦台春地方文化博物馆等4家博物馆。

(二)深化文物价值阐释,展览活动丰富多彩。2023年,全市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数突破1500万人次,创历史最好成绩。“博物馆热”成为文化现象,“到博物馆去”成为生活风尚。天津博物馆、国家海洋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等馆多次入选2023年全国热搜百强榜单。2023年,各博物馆策划推出了《再现高峰——馆藏宋元文物精品展》《声动千年——中国古代音乐文物特展》《图灵花园——沉浸交互MR数字艺术大展》《纪念邓颖超诞辰120周年馆藏文物精品展》《梵高的世界——全景数字互动大展》等一大批观众看得懂、喜欢看的精品展览,利用最新科技,实现文物展览的特色化呈现、沉浸式体验、互动化传播和时代化表达,多个展览入选中博热搜榜十大热搜展。天津博物馆《运河、城市、人家——天津运河文化展》、天津自然博物馆《本草 健康》、平津战役纪念馆《共和国“战神”——人民炮兵光辉历程展》三项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央网信办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让文物活起来”初见成效。

天津博物馆的“板凳上的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的“共享自然”、李叔同故居博物馆的“叔同之夜”等逐渐形成特色社教品牌。天津博物馆“点燃红色薪火 传承红色基因 志愿服务项目案例”,天津自然博物馆“自然科普志愿讲解活动项目案例”入选国家文物局、中央文明办公布的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国家海洋博物馆“夜宿海博·畅游科海”系列社教活动荣获第二届全国文博社教优秀案例。

(三)实施博物馆+,加强跨界融合。积极推进“文物进校园”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大学生讲文物故事短视频大赛、评选公布全市中小学博物馆示范课程、启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选拔文博工作者进校园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进一步深化,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进一步彰显。成功举办天津市首届文博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津娃》《基于天津博物馆藏品隋白釉龙柄联腹传瓶与天津酒文化相结合的开瓶器设计》分获专业组与学生组一等奖。天津博物馆首部委约表演作品——实验戏剧《进入雪景寒林之境》,用戏剧方式“打开”国宝。

(四)加大宣传力度,文物传播影响力进一步加强。深化与天津交通广播媒体合作,继续合办《博物天津》《博物馆奇妙夜》等专栏,普及文博知识,宣传我市优秀文博资源。与天津市公交集团联合,打造《安和常乐》主体公交线路。《天津日报》开设了“文物与二十四节气”专栏,以天津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主要依托,在每个节气推出专题报道,讲述文物中蕴含的节气故事。改版升级天津市博物馆公共服务平台,对其功能、架构重新定位,并推出天津文博公众号。与抖音集团合作,全市26家文博单位集体入驻抖音平台,开通抖音账号,文博抖音宣传矩阵初步形成。

三、打造夜间文旅活动业态工作情况

2023年,市文旅局聚焦文旅商圈建设,持续发力,联合各区各单位不断打造夜间文旅场景,增加“吸引物”。举办了丰富的文旅商融合活动。市文旅局联合和平区开展了首届“津遇和平·海棠花”节,主会场设在五大道区域,推出了沉浸式光影秀、文艺演出、花车巡游、阳台咖啡、文创市集、美拍美妆、汉服巡游等形式多样的旅文商活动,睦南公园、小白楼商圈、金街商圈、津湾广场等分会场同期举办多项活动。10天时间里,和平区主要景区商圈累计接待游客944万人次,文旅商综合收入12.5亿元。推动五大道、意风区、杨柳青古镇、鼓楼等重点区域充实文商旅业态,五大道、古文化街、意风区、棉3创意园区、滨海文化中心等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指导有关区策划推出五大道“津遇和平·星空咖啡”、意风区“意风五月 嗨动津城”、滨海“向海乐活节”和于响无人机灯光秀、津湾广场“十一”夜间市集、鼓楼灯光秀夜市、水上大灯会夜市等诸多夜间活动,促进文旅商消费。下一步,市文旅局将积极推动各区围绕文化场馆开展集聚区建设。以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为依托,统筹推进市级文化场馆周边文旅消费集聚区差异化发展,优化夜间餐饮、购物、演艺等服务,丰富夜间文旅活动业态。

四、文化场馆布局规划优化情况

市规划资源局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设施布局优化,为我市文化场馆高质量发展做好规划支撑和保障。一是编制了《天津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2021年—2035年)》,对天津市未来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进行了整体规划。二是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充分衔接了相关专项规划,整合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构建了天津市特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将大运河文化、历史文化、工业文化、海洋文化等要素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提出了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建设统筹 ,优化文化设施布局的原则性要求,推动形成津城文化核心区和滨城文化核心区,重点布局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引导打造大运河、海河文化走廊,集中布局大型和特色文化设施。同时,正在组织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和低效用地摸查工作,后续结合闲置、低效用地摸查情况及各历史文化街区、特色风貌街区的规划要求,配合市相关单位开展文化建筑的规划、建设等工作。三是在规划的管理工作中,支持按照《天津市规划用地兼容性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对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改扩建和补建,为提升设施服务能力和水平提供规划支持;在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查中,对于涉及公共文化设施变化的,注重征求行业主管部门意见,并结合部门意见对规划方案进行优化完善,为设施科学设置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提供规划保障;同时,严格按照上位规划做好文化场馆项目规划审批服务工作。

五、实施人才战略情况

市人社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工作部署,依托“海河英才”行动计划,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加快集聚文化产业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一是制定出台《关于深入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加快引进优秀人才来津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聚焦支持产业发展和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提出10项具体措施,进一步升级加力“海河英才”行动计划,集聚更多文化产业优秀人才助推天津高质量发展。二是会同相关部门征集重点用人单位优质岗位,编制《天津市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开发目录(2023)》,面向海内外发布。组织开展“津洽会”“海河英才”专场招聘会、“双一流”高校招聘会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各类“会、展、赛、行”活动,为文化产业引进人才提供平台。三是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领域高端引进人才申请“海河英才”卡,拓展配套服务功能,打造人才在津生活工作“一卡通”,创新“人才举荐制+直接发卡”模式,会同相关部门在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住房安居、医疗健康等方面提供专属服务。

市文化和旅游局下属文化场馆均为市属事业单位,自2006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令第6号)执行以来,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依托“海河英才计划”的人才工程也要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具体落实。坚持宏观管理与单位用人自主权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规范、分类指导、分级管理,根据各直属单位的不同用人需求,综合考虑空编率和岗位设置情况,极大的缓解了各直属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此外,通过面向社会发布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对具有博士学位、副高级以上职称、掌握较强专业技术本领的特殊人才拓宽信息发布渠道,简化招聘流程,采用直接考核的方式进行人才引进。通过以上方式,在五年的时间里,为基层单位引进博士2名,硕士103名,其中策展策划;文物、古籍、藏品修复;讲解宣教等方面专业人才近50名。综上所述,专业人才引进具备充分的政策支持,各用人单位可根据实际用人需求面向社会开展公开招聘工作,确保及时补充有关人才。

同时,市文旅局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人才发展规划》有关要求,结合天津市文旅系统实际,研究制定了《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系统“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2019—2021年天津市文化和旅游系统急需紧缺人才(岗位)目录》《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系统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和优秀人才工作制度》等一系列人才队伍建设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将培育高水平拔尖领军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作为重点,统筹规划文化艺术、文物博物、公共文化服务、广播电视、文旅产业、文旅科技创新、文旅高技能等8个方面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3+8”人才队伍建设布局,逐步形成文化和旅游人才矩阵,以点带面,助推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局系统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5人,享受国务院特贴(在职)13人,入选海外高层次引才计划(千人计划)2人,获评文旅部优秀专家称号18人,入选文旅部“金牌导游”培养项目11人,入选天津市宣传系统“五个一批”人才89人,获评天津市突出贡献专家称号3人。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以您的建议为指导,不断推进我市文化场馆高质量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一是组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研究制定2024年度公共文化服务评估验收工作方案和评估验收细则,明确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对各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考核,确定优秀区和合格区,将考核结果通报各区政府,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下达绩效奖励的重要依据。二是开展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评估定级工作。制定工作方案,聘请评估专家,对全市16个区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评估定级,分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个档次,命名上等级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一步推动落实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主体责任,提高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三是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结合传统节日、重大活动等时间节点开展相应主题活动,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社会氛围。办好“海河讲坛”“音乐大讲堂”、经典诵读、亲子读书会等品牌活动,创新推出阅读创意活动和沉浸式阅读活动。突出少儿阅读,举办“外文期刊小小体验官”“知书堂”“格物课堂”等多彩少儿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强化活动吸引力。四是举办第九届市民文化艺术节。充分考虑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以全市各区文化场馆、文化广场、基层文化站为阵地,推出钢琴大赛、歌手大赛、摄影大赛等涉及舞蹈歌唱、美术书法、戏曲曲艺等多主题群众文化活动,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更多地向农村(社区)倾斜,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满足感。

(二)博物馆工作。2023年11月,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天津市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深化博物馆改革,推进我市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优化博物馆布局。统筹“双城三区”博物馆发展。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加强博物馆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着力提升“津城滨城”双城博物馆品质,支持在五大道、意式风情区、老城厢等文化文物资源丰富的区域建设“博物馆群落”。推进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发展。支持各区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依规设立登记博物馆,加强对博物馆资源薄弱区的帮扶力度,博物馆实现全覆盖,促进我市博物馆均衡发展。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发展智慧博物馆,以业务需求为核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逐步实现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实施博物馆“互联网+中华文明”项目,策划打造融媒体产品,重点开展展览、教育、文创产品、旅游等“+互联网”工作,着力把天津文物展示好、价值阐释好、故事讲述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提高展陈质量。加强博物馆学术研究,提升文物价值研究和阐释水平。强化品牌意识,充分利用各类文物藏品资源 ,突出天津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一批天津故事、中国表达的文物品牌展览。支持各博物馆积极开展展览交流合作,鼓励联合办展、巡回展览、流动展览、网上展示,提高藏品展示利用水平,扩大展览影响力。四是发挥教育功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博物馆展览展示全过程,广泛开展博物馆里过传统节日、纪念日活动,加强对中华文明的研究阐发、教育普及和传承弘扬,培育人民文化生活新风尚。充分发挥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健全馆校合作长效机制,丰富博物馆教育课程体系,为大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提供有力支撑。五是优化传播推广。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文旅融合发展和促进文化消费中的作用,推动博物馆纳入精品旅游线路和文物主题游径,培育博物馆旅游品牌。打造“行走的博物馆”品牌项目,深化博物馆与社区合作,让天津文博更好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和市民生产生活。深入挖掘天津文物价值,创新表现手法,推出文物主题系列短视频、动画片等产品,打造融媒体产品爆款。

(三)人才引进工作。市人社局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锚定文化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推进“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纵深发展,积极营造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环境。组建招才引智“轻骑兵”队伍,赴人才集中的地区,开展专场招聘、校园招聘等招聘会,加快对接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人才;开展人才“津门行”,充分展示天津文化和产业发展成果,吸引对接更多“高精尖缺人才”来津创新创业;落实《天津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做好后续配套、宣传、培训等工作,确保条例落实落地,为文化产业人才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环境。

市文旅局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建设质量水平,着力办好专业培训班,开办全市文博干部大讲堂,邀请全国和我市文博专家开班授课。自今年3月起,每月举办一期专题讲座,全年共举办专题讲座10期,为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拓宽思路,提供创新经验。同时,整合文旅人才培训线上资源。加大教育培养力度,打造过硬文旅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整合文旅人才培训线上资源,以提升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推动培养模式和教育方式多元化,创新教育培训形式,组织我市金牌导游员、非遗传承人等录制专题课程,安排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线上学习,进一步扩大培训覆盖。积极推荐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养项目,帮助更多优秀讲解人才脱颖而出。

非常感谢您对天津文旅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4年4月23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