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飞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开展古籍传承性保护的建议,经研究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考察孔子研究院时指出,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22年,“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中更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促进古籍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扎实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守护华夏典籍,讲好中国故事,天津古籍保护工作者踔厉奋发、时不我待,不断增强做好古籍保护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全市一盘棋的高度对待古籍工作,协调联动,不断创新发展,让古籍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拓展创新求变的思维,引导古籍保护的宣传工作。
一、推出“讲好古籍故事 弘扬传统文化”古籍宣传项目
实施“走近古籍”宣传推广项目。2022年4月,天津图书馆古籍文献专家参加北方网“世界读书日”活动,讲述了南宋孤本《棠湖诗稿》流传脉络,以及这些珍贵文献资源对于守护天津文脉、讲好天津故事的重要意义,起到了让古籍走入市民视野,让民众了解中华古籍、热爱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作用。
通过拍摄专题宣传片等形式,在体现古籍研究专业性的同时,深度挖掘古籍背后的故事,扎实做好古籍大众化传播。专题片围绕四条主线,一是遴选珍贵古籍,开展深度研究,对天津的馆藏珍贵古籍进行深度挖掘。从专业视角体现珍贵古籍的历史性和唯一性;二是发掘古籍背后的历史人物,透过人物梳理古籍中蕴含的故事。通过对古籍著者、古籍中涉及的人物、经手的藏书家、曾为古籍撰写序跋的历史人物等进行研究,将古籍的前世今生串联起来;三是采访图书馆人,讲述古籍故事,展示几代护书人、修书人、图书馆人与古籍之间的感人故事和深刻情怀;四是带动全市各古籍保护单位深入挖掘馆藏古籍文化内涵,通过举办古籍专题展览、经典诵读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用镜头记录下活动的真实瞬间,留下读者的收获与所思、所想、所悟。这四条主线共同的灵魂是探索“书”与“人”之间的关系,向观众呈现的内容即从历史文献中的古人,到研究古籍的今人,在时空交错中展示一部部古籍散发出来的魅力和一代代爱书人、护书人为之付出的心血,结合当前新时代对开展古籍工作的要求,将向广大人民群众讲好天津古籍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活动一以贯之的使命。
二、开展“典籍之美”文创产品开发项目
将浓缩于古籍珍本中最具艺术价值的牌记、卷端、序跋等附有代表性的书页作为文创主体,把附带文字介绍的整幅书影做成精装仿制品,将古籍文献浩如烟海的内容之美、古朴厚重的书法之美、精致典雅的印章之美等传递出去,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感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后期借助对古籍文献内容、版本、流传过程等方面的深度研究,将其中一些极富特点的细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推介,可以大大促进古籍文创领域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整体提升全社会对于古籍的认知兴趣,进一步凝聚中华民族深厚历史的价值认同。
三、开拓“传统文化进校园”宣传活动
让传统文化中的古籍文字走进校园,让学生们从求学时代就受到墨刻书香的熏陶,是公共图书馆古籍宣传推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天津古籍保护中心宣传的重点领域。针对小、中、高等不同阶段的学校,天津古籍保护中心也将因人设类、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古籍宣传工作。如针对小学生开展古籍装帧修复体验活动,在开发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其对古籍本身的兴趣,感受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厚重积淀;针对中学生开展古籍发展流传系列讲座,结合中学课文中的古诗词及古文,通过课本和古籍书影相对照,让学生们对课本上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感受;针对大学生组织线上及线下沙龙,邀请本市及外埠专家,每期设一主题,借鉴“圆桌派”等交流形式,让学生们提升古籍研究兴趣,自主搜集相关资料,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拓展研究视野,感受古籍魅力,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推动非遗技艺体验活动,让青少年与古籍结缘
通过继续开展“遇见图书馆、成长夏令营”这一类型的活动,以“参观古籍修复车间”和“碑帖传拓和书叶修复技艺体验”等方式,让青少年在直观感受古籍之美、文字之美的同时,亲手保护古籍、传承技艺,让“爱书”“惜书”“修书”“护书”的种子在稚嫩的心间生根发芽。下一步,天津古籍保护中心将继续把这一类型的体验活动引向深入,拓展非遗技艺体验活动内容的内涵与深度。通过近年来天津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人才团队打造和梯队建设,从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角向青少年由浅入深地普及古籍修复知识,从古籍发展史、刻印史、修复史等角度,突出展示古籍文献厚重文化内涵;通过更多的体验活动和实践交流,让青少年切身体会书籍传承保护之不易,知识流传赓续之艰难,将善待书本、爱护古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切实将公共图书馆“以书育人,文化兴邦”的社会责任担负起来,为讲好天津故事、守好天津文脉、提升文化自信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拓展京津冀乃至全国图书馆际业务合作交流活动
充分利用天津图书馆在古籍整理研究方面的深厚积淀和巨大潜力,通过与全国公共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开展合作交流,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开拓出一条层次鲜明、受众广泛、内容多样的古籍宣传讲座新路。通过充分开发天津图书馆内在古籍资源,利用现有天图古籍专家库中的人才优势,和全国各大图书馆资源相对接,实现古籍“物”与“人”的交流互通。重视京津冀区域文化交流在古籍研究宣传领域的推动实施,与首都图书馆及河北省图书馆保持密切合作,推进三地古籍文献研究互学、互帮、互助,加大京津冀古籍文献研究线上论坛投入。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通过充分利用古籍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条件,邀请全国古籍研究专家在线上分享古籍资源,交流研究成果;针对不同读者群体开展丰富多样的讲座栏目,从普及常识到深入研究,让各个层次的读者都可以从中得益,借此共同提升天津地区古籍研究文化软实力,并将其转化为天津古籍宣传推广的坚实基础。
六、继往开来,让古籍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结合当前新时代对开展古籍工作的要求,在对古籍深度研究的基础上,赋予它最真挚的情感、最朴素的表达方式,最强烈的生命力,让书库中的古籍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让古籍走进千家万户;将向广大人民群众讲好天津古籍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活动一以贯之的使命。目前,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成立专项“领导小组”,为我市古籍工作开创新阶段赢得了良好开局。各单位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继续深入贯彻《意见》精神,在“领导小组”统筹部署下,做实做细每一项工作,把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为推进我市新时代古籍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七、支持鼓励全市媒体宣传古籍传承保护工作
支持鼓励各网络视听节目持证平台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古籍传承保护主题宣传报道。津云新媒体以新闻、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宣传报道古籍传承保护工作,刊发了《南开大学古籍修复技艺入选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河东区图书馆古籍数字化项目签约 普通读者可免费阅览》等新闻报道,通过津云先锋科学融媒体工作室刊播了古籍修复系列专题短视频,包括《揭秘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修复》《古籍修复预备环节——体检酸碱度》《古籍修复预备环节——体检X光透视》《古籍接骨术——托页子治疗知多少》等,提高了古籍传承保护工作的公众知晓度,营造了全社会积极了解、参与古籍传承保护的良好氛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相关工作,积极鼓励、引导各网络视听节目持证平台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加大对古籍传承保护的传播和推广力度。积极引导我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与古籍保护部门建立工作联系,发挥传播优势,创新工作方法,在节目中加大古籍保护内容,宣传我市古籍保护工作成果。同时,利用广播电视媒体的特点,深挖天津有名的古籍资源,找到这些古籍背后的知识点和故事,并将其延伸为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真正做到让古籍“看得见”“听得清”。
2023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