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飞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文化引领下大运河乡村聚落空间的保护与发展建议,经会同市水务局、市交通运输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委研究答复如下:
自古以来,天津就是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常被人誉为“运河载来的城市”。天津市境内的大运河分为南运河和北运河,其中南运河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开凿的平虏渠。北运河最早可追溯至金泰和五年(1205年)开辟的潞水漕渠,南、北运河在三岔河口处交汇入海河。南、北运河的交融,不但促进了天津城市的建立和发展,也形成了众多的乡村聚落,成为我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宝贵的文化资源。
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的部署安排下,坚持以文化为引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把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提升运河沿线城乡发展作为重要工作抓牢抓实。在加强和改进大运河乡村聚落空间的保护与发展方面主要开展一下工作:
一、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方面
一是推动开展大运河沿线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我局将大运河沿线不可移动文物修缮作为重点,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先后组织开展了静海区独流木桥、孙氏宗祠、北辰区黄金祥旧居等位于乡村聚落的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有力的改善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维护了乡村聚落的真实性完整性。
二是推进大运河沿线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西青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学镇、北辰区李咀明清家族墓、静海区张官屯窑址等考古发掘项目,特别是今年我们启动了武清区十四仓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为探源天津运河文化、加强运河历史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物质载体支撑。
三是加强大运河沿线历史风貌管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大运河天津段国土空间管控细则(试行)》等相关要求,认真做好大运河核心监控区管控相关工作。对位于大运河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工程,督促有关单位编制文物影响评估报告,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并做好沟通协调。在落实遗产保护要求的同时,支持了沿线各区的发展。提升站位,积极服务工作大局,针对重大跨运河基础设施项目,积极协调考古单位和国家文物局,克服疫情影响全力推进考古调查工作,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保障。
二、推动大运河通航方面
一是与市水务局共同编制《大运河天津段河道水系治理管护专项规划》,对大运河天津段基本情况进行摸底,从通航必要性、可行性、技术经济性等方面展开论证,参照六级航道标准分时分段旅游通航,目前已以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领导小组名义印发。
二是研究确定了建(构)筑物跨越大运河优先通航段相关技术标准,出台了《关于建(构)筑物跨越大运河优先通航段采用相关技术标准》,为指导各相关区政府及市相关部门在跨大运河建(构)筑物建设改造工作提供了规范和依据;
三是全力推动大运河适宜河段旅游通航。与市水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研究编制了《天津市北运河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实施方案》,提供了旅游通航参照六级航道标准的基本技术原则,摸排了北运河沿线碍航建筑物底数及河道断面基本概况,提出了需拆改的碍航桥梁及闸坝清单,目前已以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领导小组名义印发。按照分工要求,积极协调推进武清区政府开展武清环线桥、武香线桥、河大路桥、苗圃路桥等桥梁拆改工作。
四是建立北运河京津冀交通系统联络机制。主动与北京市、河北省交通管理部门做好技术对接,对北运河航道等级、过河设施等通航条件、通航游船船型标准化等方面达成基本一致,使我市大运河旅游通航工作更好的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为实施武清-廊坊-通州段旅游通水通航工作衔接奠定基础。
三、大运河沿线乡村建设方面
一是推进美好运河家园建设工程。
发展目标:重点实施美丽村庄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道路、路灯、垃圾、污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党员活动室、村文化室、村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将运河沿线两侧2000米范围内的村庄全部建成“六化”“六有”美丽村庄。在此基础上,对于村级班子坚强有力、产业基础较好,具有自然生态优势和历史文化传承的美丽村庄,我们将在特色民居提升改造、厕所革命、智慧乡村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升级加力,按照梯次推进的原则,再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运河文化特征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实现“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优质、民居特色传承、村容村貌美丽、生态环境宜居、生活智能便捷”的目标。
当前进展情况:沿线规划保留村的美丽村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此外,武清筐儿港、蒙辛庄等10个村,西青的大杜庄、第六埠等9个村,静海的吕官屯、西钓台等15个村,宝坻的李宦庄、小辛码等8个村(按照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要求,将宝坻区作为辐射区纳入实施规划,我们也对宝坻区潮白河沿岸的相关区域进行了规划和建设),共有42个村纳入我市人居环境示范村,目前正在按照规划抓紧实施建设。(北辰区沿岸村庄均为拆迁村,正在实施拆迁计划。)
二是推进运河沿岸生态修复与环境污染防治工程。
发展目标:会同武清、北辰、西青、静海等涉农区,以建设生态宜居现代化天津为目标,以“集约、节约、循环、生态”为发展理念,把提升产业能级与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推进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工作,统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工业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当前进展情况:在畜禽粪污治理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方面,按照环保要求,我们对运河沿岸区域已全面实施规模养殖的禁养限养,且目前我们全市规模畜禽粪污治理设施配备率已达100%,基本实现了畜禽排放物的循环利用。在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方面,今年以来,我委开展了2020年全域清洁化工程暨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围绕“四清一改”内容,聚焦路边、河边、田边、村边、屋边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了“清五边、治六乱”等一系列环境卫生清整活动,对包括运河沿岸村庄在内的所有村庄进行了全面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我们将把运河沿岸村庄环境管控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完善长效管控机制,按照“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原则,建立人居环境管护机制,使运河沿岸美丽村庄建成、建好并长久保持。
三是推进运河沿岸农文旅融合发展工程。
发展目标:充分挖掘、利用运河两岸的农业景观、特色产业、民俗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建设一批三产融合的农业特色镇和特色村点,择优推荐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挖掘和传承的基础上保护和利用,打造风情浓郁、品位独特、人文丰富的农业景观带和经济带,提升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水平。
四是制定《大运河(天津段)沿岸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对接国家大运河规划1000米生态管制及发展要求,严格执行负面清单管理,在此基础上,对运河两侧各2000米的范围进行规划布局,设计了田园观光、休闲体验、生态养生和农耕文化四类功能区,初步确定了武清河西务慢生活农场、北辰双街葡萄主题公园、西青沙窝萝卜精品农业园、静海华夏未来生态循环农场等重点项目,规划了农业特色镇和特色村建设。将本着挖掘优势资源、完善多种功能、提升综合效益为目标,培育一批集循环农业、加工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 “水清岸绿、功能完善、文化传承、产业聚集、布局合理”的京津冀水上通道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经济走廊。目前,此规划已印发运河沿岸相关涉农区及市相关部门。
五是加快推动重点项目实施。
培育高村北国之春、辛口当城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列入市级创建规划。同时,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率先推进武清、西青的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目前,武清区基本完成了沿河两岸重点区段的清淤和绿化美化工作,并建成了一批运河文化景观景点。西青区在辛口镇引进了真功夫、味多美等 “中央厨房”项目,同时还与华侨城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西青段两岸打造“集滨河旅游、休闲娱乐、文化创意和主体商业为一体”的多元文化产业集群。
六是积极推进“沙窝萝卜”种植系统的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目前项目规划已经完成,正在对实施方案进行研究细化。下一步,我们将以申报工作为契机,围绕挖掘、保护、传承、利用的总要求,深度开展沙窝萝卜特色品牌的研究与推广,挖掘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以三产融合为目标推动“沙窝萝卜”全产业链发展,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和产业效益。
四、大运河水利治理方面
一是在防洪能力建设方面。经过多年综合治理,大运河防洪排涝体系不断完善,防洪保安能力逐步增强,我市境内大运河仅余筐儿港枢纽~屈家店节制闸之间3段15.6km河道未达标治理。市水务局正在会同武清区共同推进该段河道治理,截至目前已完成项目建议书审批,计划2023年启动实施。
二是在水资源调配方面。积极筹集多水源向大运河补水,2021年汛后以来累计补水1.96亿立方米,进一步改善了运河水质。
三是在河道管护方面。组织开展了健康大运河环境清整行动,大运河沿线7个区制定了行动方案,全面启动了清整行动,已清整水面漂浮物80吨、非法渔具41处、三无渔船5条,清理堤岸垃圾140吨、非正规垃圾堆放点6个,清理违章建筑2处。
五、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方面
一是编制完成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市生态环境局认真学习贯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对标对表生态环境部等四部委印发的《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天津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及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组织编制了《天津市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专项规划》,规划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以大运河文化带主轴为重点,因地制宜,提出了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建设绿色生态廊道、保护修复生态系统、强化流域水污染防治、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等5大类63项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具体任务。
二是实施重点工程,推进水污染防治。将大运河沿线武清、北辰、河北、红桥、南开、西青、静海7个核心区的水污染防治任务纳入我市攻坚战计划和“一河一策”工作方案。按照“项目化、清单化”原则,以大运河为主轴,坚持控源、截污、减排、增容,推进大运河水环境污染防治。2021年,重点推动涉及上述区域水污染防治任务共计48项,组织指导相关区实施永定河、独流减河、大沽排水河、机场排水河等水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加大河流保护与修复力度。
三是强化水质考核,提升监测能力。“十四五”期间我市在大运河沿线共设置北运河土门楼、新老米店闸、郭辛庄桥等8个监测断面,共设立8座水质自动站,实现大运河沿线水质自动监测站全覆盖。将大运河沿线7个核心区水质考核纳入全市及相关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经济奖惩,每月进行通报。2021年,大运河整体水质为Ⅳ类,其中Ⅰ-Ⅲ类水质断面4个,占50.0%,较2020年上升5.6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断面,与2020年持平;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浓度较2020年分别降低7.4%和7.5%。
四是推动“两山”转化,提升运河生态价值。注重大运河生态资源开发和生态价值实现,推动大运河沿线西青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王稳庄镇、辛口镇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生态修复、绿色农业为重点,创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提升大运河生态价值,有力地推动了绿色经济发展。
五是狠抓环境治理,推进乡村环境改善。分区分类开展农村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排查、水体管护长效机制。开展农村水体沿岸的生活垃圾治理,建立日常巡检机制。推动建立健全常态化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机制。
六、大运河沿线资源规划方面
一是加强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充分衔接运河保护发展与市、区国土空间发展,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区协调发展,重塑天津运河整体形象,发挥运河时代价值。我局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主线,强化大运河沿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和科学系统布局,研究制定了《大运河天津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试行)》,力求实现运河沿线各项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进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落实大运河天津段历史文化保护要求,加强大运河延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落实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我局配合西青区政府开展了杨柳青元宝岛及岛西地块保护规划修改,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世界遗产为核心的千年古镇历史文化资源,强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目前保护规划修改方案已获市政府批复。
二是规划引领统筹大运河保护与沿线村庄发展。为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统筹协调大运河保护与沿线村庄发展建设,我局强化规划引领,引导大运河天津段乡村聚落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2018-2022年)》将村庄分为四种类型的基础上,我局结合天津实际对全市村庄进一步细分为五种类型——特色保护类、中心带动类、改善提升类、城郊融合类、引导整合类。通过对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与分析,详细了解运河沿线村庄形态与整体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情况,将大运河沿线村庄对应不同类型,尊重差异、突显特色,分类指导发展建设。如武清区大碱厂镇筐儿港村,属于大运河沿线特色保护类村庄之一,我局指导大碱厂镇编制了筐儿港村村庄规划,目前正在履行审批程序。筐儿港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编制村庄规划时加强对村庄的整体保护,重点保持聚落空间形态的完整性、原真性和延续性,保持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传承大运河历史文化。又如西青区辛口镇大沙沃村,属于大运河沿线中心带动类村庄之一,我局指导辛口镇编制了大沙沃村村庄规划,并于2020年7月经西青区人民政府批复。大沙沃村人口和用地规模较大,发展需求强烈,编制村庄规划时注重保留原有风貌,以宜居宜业为重点提出可落地的空间肌理保护延续的规划要求,引导村庄有机更新,同时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在符合相关管控要求的前提下优化用地布局,带动产业升级。下一步,我局将继续落实大运河天津段历史文化保护要求,结合大运河沿线实际情况,对照不同类型村庄做好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三是开展大运河沿线非建成区造林绿化。自2017年,我市启动大运河沿线非建成区造林绿化,提前推动落实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生态休闲林带建设,截止目前,非建成区大运河沿线已完成营造林约2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0%,呈现良好生态效果。下一步,我局将积极指导沿线涉农区对大运河两侧现有林木进行质量提升,着重做好森林抚育和管护,并按照新确定的造林绿化指标,指导相关区采取见缝插绿的方式实施小面积造林绿化,确保达到国家确定的森林覆盖率目标。
七、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传承利用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大运河相关工作部署要求,着力推动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生态优”,实施路径为严守底线,创新动能。落实国家和天津市关于大运河的生态管控要求,并参照《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及《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等乡村生态管控要求。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的双控制度。在大运河、潮白河沿岸乡村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普及节水抗旱品种,推行节水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技术,建设高标准低压管道、微喷、滴灌、渗灌等高效节水灌溉设施。科学规划水产养殖布局,应用生态环保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水水产养殖技术。
二是坚持“生产强”,实施路径为夯实一产,接二连三。优化高品质、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提质升级;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促进产业配套设施的空间载体建设。重点是推进运河沿岸乡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振兴乡村经济。规划针对大运河、潮白河沿岸乡村产业品质不高、类型单一、三产联动不足、配套设施缺乏等问题,重点提升农业发展品质,将新科技、新模式引入农业生产中,同时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发展涉农二、三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并为产业配套设施空间载体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三是坚持“生活好”,实施路径是美丽村居,盘活资产。根据实际需求差异化完善设施、提高人居环境品质,留住村庄居民;通过盘活村庄闲置资产,激发新活力、新动能。以提高乡村居民生活品质、确保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为主要目标,针对规划范围内数量庞大、类型多元的村庄,制定差异化的设施配给和环境优化方案,为居民生活提供环境优美、高效便捷的空间设施,并通过盘活村庄闲置资产,激发村庄存量空间经济新动能。
四是坚持“生命美”,实施路径是教育培训、全面成长。善待生命,注重村民的全面成长,通过加强教育投入,针对性开展产业就业培训,增强村民的就业技能和致富能力。提高村民的个人素质、就业技能,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居民富足的根本动力。因此需要结合运河沿岸村庄风土人情、产业类别,制定差异化的村民文化教育、就业培训方案,为村民适应乡村产业提质升级、实现个人全面成长提供保障。
五是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各项工作融合发展。积极做好大运河沿线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做好涉河建设项目审批事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实施了一批生态修复工程,改善大运河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推动大运河乡村聚落空间的保护与发展。
2022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