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高度重视我市创意智慧与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的建议,经研究答复如下:
您的建议很好。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产业体系更加健全。201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574亿元,占全市GDP的4.3%。全市文化产业已形成山、海、城、乡“四带多点”的空间布局,建设了中心城区都市文化产业带、滨海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带、区县特色文化产业带、北部山区休闲旅游文化产业带这四条文化产业发展带;形成了文化创意、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数字内容和动漫、文化会展、艺术品交易等八大门类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体系。
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我们围绕《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推进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围绕“文化+”、“互联网+”,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发展空间,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智能文化产业等新兴文化业态。提升内容原创和产品研发、生产能力,推进“馆企对接”合作新模式,鼓励文化企业与文博单位合作开展文创产品开发。加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组织开展创意策划人才培训班,邀请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分享行业创意发展潮流和技术应用,促进创意策划人才提升发展。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发挥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作用。天津市委宣传部组织我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截至2017年,天津市级财政累计发放了5.4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了287个文化产业项目,撬动社会资金134亿元,有效优化了天津市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同时,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推荐我市重点项目参评中央文化产业专项资金。2016、2017两年,共推荐参评项目51个,17个项目获得扶持,累计争取扶持资金543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加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自2015年开始,我局重点打造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意策划人才、专业技能人才、行政管理人才四支人才队伍,先后举办专题培训班9次,培训人次近500人;推荐优秀文化产业人才参加文化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培训近90人次,有力地提升了全市文化产业人才的水平,增长了专业知识。组织开展创意策划人才培训班,邀请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分享行业创意发展潮流和技术应用,促进创意策划人才提升发展。特别是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三年举办创意策划人才专题培训班,培训人员超过150人,为全市创意策划人才提升能力、提高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
大力打造智慧景区。一是加快推进完成4A级以上旅游景区视频监控及客流量监控平台建设项目,整合建立旅游景区视频监控及客流量监控平台,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增加综合应急指挥管理系统。二是推进4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立旅游景区分时预约管理平台,与旅游景区视频监控及客流量监控平台融合对接,实现与文化和旅游部应急指挥平台数据共享,形成对全市旅游景区的统一指挥调度。三是推动旅游景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鼓励旅游景区建立完善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定、信息推送等系统建设。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落实《天津市传统工艺振兴实施意见》,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群的培训,鼓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体系;采取措施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做好传统工艺项目经费保障工作。一是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群的专业培训。每年举办一至两次全市性培训,邀请知名非遗专家和学者为授课嘉宾,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法律政策水平和文化艺术素养,同时组织高校教师、策展设计团队、文化经营公司等社会力量和传承人群现场对话,通过论坛、研讨、调研等形式,让非遗传承人群了解最新的艺术发展动态、文化市场现状,让传统的非遗产品能够适应现代人的品味和需求。二是搭建展示平台,提高非遗创意产品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举办京津冀非遗联展、非遗新作品展、“运河记忆”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支持各区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门组织本区的非遗宣传活动,以及组织本市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等代表性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等全国性活动。三是做好经费保障,助力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按时完成了国家级和市级非遗传承人传承经费的拨付、发放工作,国家级传承人每人每年2万元,市级传承人每人每年1万元,保证了传承工作的有序开展。累计向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拨付专项经费110万元。
积极推进文化文物单位创意产品开发。2016年天津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全国博物馆文创试点单位,三年来天津博物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的通知》、《“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将博物馆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积极性与创造性,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创意产品,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一是出台配套政策。2017年,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制定并正式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相关单位进一步发掘天津文化文物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天津特色文化,助推文化强市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与媒体跨界融合。2018年,天津博物馆结合“百年天博”系列宣传活动,改变以往新闻宣传的模式,推动与新浪微博、弘博网、知乎、艺品藏拍、腾讯大燕网、天津文艺广播、天津交通广播、天津音乐广播等媒体开展深入合作,与媒体加强沟通,发掘更多的合作形式和内容,以项目、专题和大型活动形式宣传博物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百年天博”宣传案例荣获“IAI国际旅游大奖”媒介创意类金奖、“最佳突破创新案例”奖、视频影视领域“金锋奖”等众多奖项。三是开展文创设计大赛。自2018年开始,天津博物馆联合天津美术学院举办了两届天津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大赛。设计大赛分为学生组及专业组。2019年收到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川、广东、深圳等地的1168份稿件,最终入围大赛评奖要求的设计稿件共计867件作品,包括文化旅游、民族手工艺、服饰、食品、文学四大类别。近日,天津博物馆将开启本次设计大赛稿件的评审,从创意、功能、形式等方面评选出优秀作品。2019年5月,天津博物馆提交的“掐丝珐琅彩玉壶春屏风”在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四是文化创意融入科技创新。天津博物馆与惠普公司、清控人居集团清控文创品牌公司和天津工业大学开展深度合作,推进“互联网+产学研数字文创研发”项目,该项目已纳入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示范项目库。各方通过文物素材再造,通过梳理天津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等智能化技术,对该馆代表性文物及天津历史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通过教育、旅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推广,力求打造天津城市名片。天津金融博物馆与北京太一云科技有限公司签署联合开发中国金融藏品链的协议,以区块链技术,打造全球最优秀的金融藏品信息平台,为消费者解决金融藏品交易中确权、真伪鉴别、展示交易等问题等,运用先进科技打造金融博物馆智慧平台。五是文化创意产品日益丰富。目前天津博物馆共开发文创产品300余种,涉及高档复制品、网络科技、旅游、家居、教育、益智、非遗、服饰、家居、食品等多领域,分为四大系列。
成功举办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2020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圆满收官。旅博会期间,线上总浏览量达116.3万人次,依托旅博会官网展示交易平台的交易额达4260万元,依托美团点评平台的“天津旅游商品展卖专场”交易额达6600万元。此届旅博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提升了天津市场人气。充分借助与我局有战略合作协议的头部互联网企业人气流量和资源优势,吸引了全国线上消费者的关注参与。相比去年线下举办,本届旅博会参与人数增长506%;“天津旅游商品展卖专场”仅直播销售就有81.1万人次在线浏览、41.5万人次参与消费,促进了天津市场活力的提升。拉动了文旅市场消费。旅博会期间搭建的两个展示交易平台的交易总额,相比2019年线下旅博会(6300万元)增长72.4%。据美团大数据显示,“天津旅游商品展卖专场”6600万元的交易额全部来自于1500家天津企业。其中乐游天津、非遗天津、美食天津、旅博会看天津四个直播间48小时的直播销售,我市文旅企业就直接收入1800万元,助推了我市文旅企业复苏和文旅市场消费。推介了津味传统文化。72家本市非遗文旅企业进驻美团“天津旅游商品展卖专场”,利用免费使用的互联网专业销售平台,不仅线上收获了广泛关注,同时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市级非遗项目“二嫂子煎饼馃子”两天内热卖3000套。旅博会前夕,市文旅部门还专题培训了我市非遗企业,促其了解运用网络购物、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展传统经营空间。邀请本市相声演员和曲艺节目主持人为非遗项目直播带货,在助力消费的同时,彰显天津曲艺之乡的文化特色。许多非遗企业和传承人表示,旅博会很好地宣传了天津的传统文化。强化了文旅企业市场意识。为引导我市文旅企业提高市场营销意识和能力,市文旅部门又积极联手携程集团,通过搭建文旅企业与线上旅游企业合作平台、推出“天津旅游通票2.0”等方式,指导我市文旅企业掌握市场规律,灵活运用多种打折优惠营销手段,有效激发了线上消费者的购买热情。旅博会期间,天津景区、酒店、美食、文创等旅游商品和服务线上购销两旺,文旅企业信心进一步增强。继续突出了旅游装备。旅博会上,按照旅游装备类型划分了水上、登山、徒步、骑行、冰雪、邮轮游艇、房车露营、景区装备、主题乐园、酒店用品等线上主题展区。旅博会官网展示交易平台4260万元的交易额来自全国500多家参展企业,六成以上为旅游装备相关企业,其中不乏上汽大通、海姆朗宸、美国固特房车、德国芬特房车等旅游装备领军品牌和中天高科、一飞智控、恒达文博等天津知名装备制造企业。同时,线上举办了文化和旅游装备创新发展论坛,重点围绕“旅游装备制造业自主化”等主题进行交流,汇聚探讨前沿观点,推动装备产业发展。进一步宣传了天津。此次旅博会主动融入全媒体时代,积极推进系列宣传。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等央媒,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广播电视台、津云等本市主流媒体和新浪、今日头条、抖音、腾讯、凤凰网、喜马拉雅网等与市文旅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新媒体,广泛宣传旅博会,多角度宣传天津文化旅游资源。新华社刊发的《内需回暖 消费火热——从2020旅博会透视中国旅游市场持续复苏》,被200余家媒体采用,总阅读量近185万次。市文旅部门在新浪微博开设的“旅博会看天津”专题,本月阅读量超过1400万次,反响积极正向,提升了城市美誉度,扩大了天津影响。
积极与行业协会开展合作。天津市文化和旅游部门积极与包括天津市创意产业协会在内的文化和旅游行业协会合作,积极推动天津市文化创意企业、数字文化企业、智慧旅游相关企业组成合作联合体。支持行业协会参与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天津市创意产业协会深度参与天津市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乡镇(街区)创建工作,为工作的开展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市文化和旅游局的领导也多次到创意产业协会调研,搭建会员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出席包括“海河创意奖”在内的颁奖会和年会,为行业协会做好服务。邀请天津市旅游协会及旅游质量服务协会等单位参加各类推介会,支持企业拓展业务空间。
感谢您对我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2021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