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洪涛代表:
现将您提出的“关于博物馆、红色场馆等主动服务学校的建议”进展和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您的建议很好。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博物馆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对于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而现实的意义。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近年来我市各级各类博物馆积极行动,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广泛尝试和探索,搭建了博物馆与学校的桥梁,深受广大青少年的欢迎。
一、政策引领,顶层设计
2015年11月,我局与市教委密切配合,将天津美术馆、李叔同故居纪念馆、曹禺故居纪念馆、天津义和团纪念馆和天津建筑工法展览馆5家单位公布为“天津市第二批中小学生实践课堂资源单位”。2016年1月,我局与市教委举行“天津市文化教育融合暨中小学实践课堂现场推动会”,副市长曹小红出席会议并讲话,双方联合签署了《天津市推进文化教育融合框架协议》,提出了加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建立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长效机制的具体要求。近年来,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市教委保持了很好的沟通和交流,2017年按照教育部办公厅通知要求,积极组织我市博物馆申报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2017年12月,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和平津战役纪念馆被教育部公布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经教育部评审,平津战役纪念馆获得了2017年度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资金支持。2018年,天津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天津美术馆被教育部公布为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市教委制定了《关于建设天津市中小学生实践课堂的意见》,要求各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到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等各类校外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实践体验。各学校、博物馆要切实将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课程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有机结合,增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针对性。
二、加强配套,资源统筹
近年来各博物馆和学校密切联系,围绕青少年的教育需求,统筹设置了适合开展青少年教育的场地,配备专业人员和教育设备,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基础。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多措并举开展青少年教育。一是开设“分馆”。在河北区兴华小学、滨海新区的泰达枫叶国际学校、河南郑州七中等学校开设了“分馆”,使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在校园内长期绽放。二是积极创建“周恩来班”。通过创建“周恩来班”,引导和激励学生们像周恩来那样励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像周恩来那样融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于一身;像周恩来那样志存高远、勤奋好学、诚信待人、奋发有为。1999年,纪念馆在中国科大附中(现为北京中关村中学)建立第一个“周恩来班”,目前“周恩来班”创建活动已从天津扩展到北京、辽宁、河南、福建、浙江等14个省市,在28所学校建立了500余个“周恩来班”,受众学生达2万余人。该馆设立了教育项目策划专岗,招录新人,成立教育项目策划组,负责社教活动的策划与执行。
平津战役纪念馆建立专门服务于青少年观众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并与在职教师群体、师范院校实施对接,吸收招纳青少年教育方面的优秀人才,参与志愿讲解、宣教活动等工作。天津自然博物馆推出星级讲解员培训、考核和聘用制度,提升讲解员的综合业务水平。
天津戏剧博物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与市教委和市内各区教育部门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目前已与本市22所中小学形成共建关系,该馆和市教委联合举办了“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展示交流会”,并获得“天津市学校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称号,使广大中小学生走进戏剧博物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传统文化的引领下,形成极具特色的个人品格,强化品德教育。
三、馆校对接,开发课程
各博物馆以“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为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设置,在课本上下功夫,寻找博物馆资源与书本的最佳结合点,研发了独具特色的博物馆文化教育课程。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以伟人事迹为依托,专门成立教育项目策划组,推出11大系列的青少年经典教育项目,主要包括“为中华之崛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周恩来青少年时代励志故事多媒体宣讲、“心有榜样 践行价值观”雷锋精神报告会、“传承伟人精神 播种榜样力量”素质拓展课程、“新航程 心出发”开学第一课、“感知博物馆 文明礼先行”博物馆、纪念馆知识及参观礼仪讲座、“传五四精神 立爱国之志”主题团课、“学习楷模 胸怀理想 奉献青春 奋进圆梦”主题党课、青少年主题冬令营和夏令营、“我与你同行——乐学 奉献 勤勉 担当,让红色精神永放光芒”青少年大型开放课、荣誉教室里的生动一课、“榜样在我心 践行价值观”微展览进校园活动等,开发社教活动形式30多种,创新制订年度《周邓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年表》,开创了纪念馆青少年教育课程化、定期化和系列化之路,与十几所学校签署协议,形成挂牌实践校和实践课程活动基地的双向互动模式,实现馆校深度合作,真正发挥纪念馆在坚定青少年理想信念、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功能。
“国学进校园”系李叔同故居纪念馆特色文化品牌。自2015年至今,该馆与本市文昌宫民族小学建立合作共建,美育专家定期向其输送书法、国画、国学常识等文化课程,受众达5万余人次。此外多次以展览的形式,将优秀作品集中展示,如“我心中的李叔同”“笔墨飞扬”“笔墨新蕊”等多个美育成果展。展览内容符合未成年人需求,展览设计贴合其欣赏视角,搭建“涂鸦墙”“画版体验角”等体验区,寓教于乐,得到了来自家庭、学校的充分肯定。
自2012年开始,河西区教育局与天津博物馆、天津美术馆等8家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到目前共搭建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文化志愿服务、奥林匹克教育、学工体验教育、绿色生态劳动、职业体验教育七大实践育人平台,实践育人基地近20个。在与各场馆的合作中,每年寒暑假,各区均会组织安排各校学生进行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如河西学子志愿服务队走进天津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南开中学自2001年来,就一直组织志愿者坚持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在周邓纪念馆进行志愿讲解。
四、寓教于乐,亲身体验
“文博讲堂”是天津博物馆精心打造的品牌社教项目,近年来通过“丝绸之路”、“器与道”、“京津冀历史文化”、“永远的长征”、“天津收藏家”等专题面向市民开展公益文化讲座,平均每年开展讲座50场,年平均观众一万人次,其中未成年观众达39.5%,在弘扬社会主旋律、宣传国家大政方针、传承道德经典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天津文庙博物馆通过举办传统的开笔礼仪式,让孩子从小认知孔子、认知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由此体验尊师重教的必要性和严肃性,切身感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增加对祖国文化的自信和热爱。针对初高中学生,举办多场集体及个人的成人礼仪式。举办“天津市枫林路中学青春成人礼”仪式,天津市崇化中学“成人典礼”及个人成人礼仪式,培养学生感恩父母、尊师重教、担当有为、立志报国的理想,树立中华民族仁爱、孝亲的美德,增加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具有品牌教育特色的开笔礼活动,受到社会广泛认同。2017年天津文庙少儿“开笔礼”举办199场,160余家小学校、幼儿园,18042名儿童、老师、家长到文庙博物馆体验“开笔礼”传统仪式,在大家切身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与魅力。
2019年李叔同故居纪念馆与天津博物馆联合联合推出“传非遗技艺 赏故居秋菊”特色体验互动活动。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设置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其中既有适合少年儿童的小笔绘故居、猜谜闯关、寻宝活动,也有面向中青年摄影爱好者的故居采风活动,更有针对老年人的重阳游故居丹青祝福寿活动。
五、共享共建,展览进校
各博物馆积极走出去,与中小学签订共建协议,依托自身资源,策划制作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流动展览进校园,结合展览举办讲座,开阔学生视野。
“天博进校园”是通过博物馆与学校签订共建协议、进行长期合作,将该馆陈列以讲座、校本课程、巡回展览的形式在校园内进行宣传的活动。在众多社教宣传中,“中华百年看天津”、“梁启超和他的孩子们”等巡展赢得在校师生热烈欢迎。大家通过展览不仅了解到自己所居住城市的历史变迁,更感受到仁人志士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其中“梁启超和他的孩子们”展出期间,教师邀请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为培育良好家风做出不懈努力。“天博进校园”活动平均每年走进12所中学,开展讲座30场,校本课程50节,巡回展览5次,惠及天津市区及滨海新区等地师生5000余人,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发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积极为青少年提供高品位的展览,在临时展览中用大量篇幅栩栩如生地表现两位伟人青少年时代追求真理、报国图强的浓重氛围,让未成年人在参观中受到教育。同时利用资源,先后制作了“为中华之崛起—周恩来青年时代”、“周恩来邓颖超与五四运动”、“为中华之崛起——周恩来生平业绩展”、“迎澳门回归展”、“图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展>”等,这些展览除在本馆展出外,还在天津大中小学及北京、河北、上海、陕西、内蒙古、宁夏等省市区巡回展出100多次,巡展学校达60多所。“为中华之崛起——周恩来青年时代”、“为中华之崛起--周恩来生平业绩展”在香港、澳门等地进行展出。对于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操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叔同故居纪念馆拓宽馆校间合作领域,在本市和京津冀故居联盟合作领域双重推进。本市范围内,该馆与河北区、河东区、河西区教育局签署馆校合作协议,在展览、宣讲两方面深化合作。《海河之子—李叔同与天津》《文化先驱李叔同》《自律、创新、爱国—李叔同的人格精神》等主题展览多次以巡展形式累计输送到各区教育局下属200余个学校,受众人数近10万人次。
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将精心开发的《写给孩子的李叔同故事》立体课外读物送给孩子们。《写给孩子的李叔同故事》分为“快乐童年”、“努力学习”、“少年成才”、“博采众长”等13组立体场景,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拉近读本与孩子的距离。通过阅读和欣赏,使孩子们自觉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六、利用网络,拓展形式
各博物馆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渠道,拓宽了文化传播的展示方式。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利用“动漫”形式为未成年人量身打造“少年李叔同”动画片,向未成年人展示李叔同在天津时期接受教育及求学的片段,传递出主人公刻苦的治学精神,再现了优秀的家风家教。此动漫作为李叔同文化宣讲的重要部分,在学校得到普及,自上线至今在该馆官网、官微点击观看累计3万余次。
2019年天津博物馆与学校合作,举办了线上直播课程,运用新媒体形式使学生不出校园便可知晓展览内容,感受博物馆教育优势,加深知识点记忆。同时,天津博物馆扎实推进文物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为学生们组织开展了太保鼎钥匙链制作、扎染体验、考古体验、拓印等传统文化体验项目。组织了天大和中德等校的留学生十余次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深受广大青少年的欢迎。
近年来,天津博物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天津自然博物馆、李叔同故居纪念馆等博物馆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出了参观预约、智能讲解等“互联网+教育”新模式,拓展了馆校合作渠道。
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委将根据您提出的宝贵建议,加强部门协作,结合天津市中小学实践课堂工作,充分挖掘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各场馆与课堂教学、学生实践的深度融合,督促各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博物馆的相关活动。我局积极督促博物馆加强人员培训,增强主动服务意识。主动了解学校课程设置情况,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指导能力,及时与学校进行沟通,让各文博场馆成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开阔办学视野,拓宽育人渠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中小学生参观利用博物馆的长效机制。
感谢您对我市文化文物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2020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