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玫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发展天津的文化旅游的建议”的建议,经研究答复如下:
您的建议很好。
天津东临渤海,北依燕山,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万里长城横跨北部,具备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同时天津也是历史文化名称,素有“戏剧摇篮”、“戏曲大码头”的美誉,拥有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为宣传我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旅产业,我们在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推进文博事业发展、讲好天津故事、打造网红天津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
一、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城市文化底蕴
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开展分类保护,包括建议中着重提出的保护传承传统美术与传统工艺、传统戏剧与曲艺。
(一)振兴传统美术与传统工艺有关情况
传统工艺在我市非遗十大种类中占比最高的,共有73项,传统美术类共有22项;我市津门老字号中涉及市级非遗项目共33项。
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振兴老字号和传统手工艺的制度措施。2018年12月,正式颁布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了市和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根据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等相关规定,对存续良好、具有一定市场潜力和发展优势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同时,支持将中华老字号和津门老字号中符合条件的传统技艺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中华老字号和津门老字号,推动生产性保护。
2017年,经市政府同意,市文广局、市工信委、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天津市传统工艺振兴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建立天津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加强天津市传统工艺项目传承保护”“提高天津市传统工艺项目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探索传统工艺与相关领域协同发展”四个方面的17项具体任务。2018年推动建立了我市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我市5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加大对达仁堂、隆顺榕、老美华等老字号传统工艺振兴,推动杨柳青木版年画保护成果整理和利用;每年补助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万元传习活动补贴。2019年申请到国家传统工艺振兴补助经费共计80万元,分别支持“杨柳青木板年画绘制技艺”和“达仁堂清宫寿桃丸传统制作技艺”2个项目。积极利用我市和国内外大型文化会展活动,组织传统工艺项目的生产性企业参展参会,宣传我市优秀传统工艺,讲好天津故事。
下一步,我们继续深入落实《天津市传统工艺振兴实施意见》,探索更加符合传统手工艺发展的保护方式,不断完善传统手工艺支持体系,进一步提升传统工艺的品牌质量和活力,彰显地域文化特征,培育工匠精神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
(二)推动曲艺传承发展有关情况
结合天津历史发展及文艺特色,打造文化演出品牌,曲艺类项目大有作为。天津被誉为“京剧大码头”、“评剧发祥地”、“北方曲艺之乡”,在天津市级非遗项目中,曲艺、传统戏剧占有一席之地,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2018年我市成功举办了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该活动系1958年首次举办全国曲艺汇演以来的又一次全国性曲艺盛会,首次实现了全国128个曲艺类国家级代表性项目集中亮相。作为曲艺周活动一项成果,京津冀曲艺人才培训基地在津成立,旨在加强京津冀非遗曲艺人才培养与合作,振兴发展京津冀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作进行专项部署,明确提出了“扶持曲艺演出,增加实践频次”“组织展演活动,繁荣曲艺市场”“开展曲艺普及,扩大曲艺受众”等9项工作任务。这是首个针对曲艺分类保护精准施策的文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并已纳入到2020年重点工作,将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开展调研,形成具有天津实践特点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曲艺在文化演出品牌建设中的作用,加强传承人群队伍建设,营造有利于曲艺传承发展的良好生态,让丰富多彩的曲坛艺术在文化强市建设中活起来、亮起来、传下去。
二、积极推动博物馆成为城市文化符号
截至目前,正式在我局备案且正常开放的博物馆有71家,其中文物类博物馆27家,行业类博物馆19家,非国有博物馆25家。我市博物馆涉及内容门类丰富,包括历史、民俗、军事、自然、人物、遗址、遗迹、中共党史及行业历史等诸多领域,成为传承天津文明,俯瞰天津历史,纵观天津文化的重要载体。
2019年全年举办、引进《法老的国度——古埃及文明展》等特色展览450余个,接待观众约1514万人次,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指导梁启超纪念馆提升保护利用与接待服务水平,接待观众较去年同期增长18%。北疆博物院旧址(南楼)复原陈列展览荣获“十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优胜奖”。出台《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推进文博场馆延时开放常态化的指导意见》,12家文博场馆实现延时开放。天津自然博物馆率先实现全员实名分时段预约参观。成立天津市博物馆文化旅游发展联盟。积极推进天津市博物馆资源融入中小学课程教育、体验式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推进我市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天津博物馆《掐丝珐琅彩玉壶春屏风》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平津战役益智棋”获“2019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铜奖”。
每年我们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微博、公示公告等多渠道宣传报道我市博物馆的展览信息和主题活动,并多次以现场采访和走进直播间的方式介绍我市博物馆和文物保护等相关工作;加深群众对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工作的了解和认知,提升观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市文化资源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讲好天津故事,打造网红城市
以提升天津城市文化辨识度、改善天津旅游服务专业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力图将天津打造成海内外备受关注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我局与抖音合作打造了“传承者”“抖in city”“头条带你游天津”、“爱上天津卫”等一系列合作项目。邀请了千万级粉丝的文体明星、旅游达人通过图文游记、微头条、短视频等多角度发现和展示天津,挖掘深藏在民间的特色非遗项目,组织传统文化爱好者参与非遗技艺学习体验,用短视频的形式记录津味特色美好生活等等,其中“爱上天津卫”抖音挑战赛上线一个月参与挑战赛人数即达 2500 人左右,超级话题的播放量现已达到了5.5亿,视频点赞量总数达到1000万。“头条带你游天津”头条话题全网总阅读量1.38亿,话题总讨论量3万。
特别是文旅融合以来,我们依托我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为了提升我市旅游行业的国内和国际吸引力,促进我市城市形象传播规模和传播效果的提升,进而带动天津旅游产业升级,对外输出天津积极向上的城市文化,实现旅游人次和旅游消费切实增长的目标,我局已于近期制定了打造网红城市执行计划相关方案,拟针对国内影响力较大、年轻群体活跃的抖音、快手、微博、今日头条等新媒体,持续性强化天津城市形象传播和天津旅游资源推广工作,力争在一段时间内提升天津美景美食信息及短视频在互联网上的传播热度,跻身流量地区一线行列,打造网红城市。
明确城市定位。以城市音乐、本地饮食、景观景色、科技感设施、传统工艺、文博资源等传播载体为目标,设计和研究出代表天津城市形象的短视频符号,并针对网络传播特点,明确引导网友着重发现和传播的天津城市定位。针对“近代百年看天津”、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小洋楼资源丰富等特色资源,确定天津民国特色主题宣传方向。将民国风作为天津的城市形象拼图,强化出天津鲜明的印象点。
与国内头部互联网传媒企业新浪微博、抖音、今日头条、大众点评等进行合作,梳理本市各景区景点、美食小吃、公共设施、城市景观、商区店铺等,筛选我市有潜力成为网络爆款的点位,汇总整理我市重点打造的潜力网红资源库。充分利用我市及全国网络大V资源,选取“网红产业”专业人士参与评选和推广我市网红城市景点及宣传计划。对网红点位逐一进行考察。对于点位自身传播价值、服务水平、交通便利性、周边商业业态等进行评估,对备选网红景点打造价值进行研讨,采用分批分段的方式,将备选景点有序连续推出,在网络上持续形成天津城市的立体化形象和重复性印象。与“两微一抖”平台深度合作,邀请全国网红大V到天津踩点拍摄,将作品传播成功案例进行梳理,汇总网红景点及网红元素,商请市政府集合全市各城市管理部门合力,针对网红潜力点位进行综合提升。与各平台合作举办线上短视频挑战赛,对具备网红潜质景点进行密集内容传播,通过命题作文,为用户提供创作思路,与平台合作对天津城市形象有关内容进行引流和推送,扩大天津网红点位传播规模和效果,形成传播热度。
感谢您对我市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2020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