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华彩落幕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备受关注的第十七届文华奖结果出炉,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北方演艺集团重点打造,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重点扶持推荐,天津评剧院创作的评剧《革命家庭》,代表天津时隔6年后再次荣获“文华大奖”。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津产舞台艺术精品第三次获得国家专业舞台表演艺术最高政府奖,也是文华奖评奖制度改革以来,我市取得的最好成绩。
作为国家舞台艺术政府奖,文华奖被誉为“中国舞台艺术的天花板”,是目前我国舞台表演艺术领域最具专业性、权威性和含金量的奖项。“文华大奖”对文艺创作有积极的正面导向作用,获奖作品既讲求时代精神,也推崇艺术质量,更要让老百姓觉得好看,是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俱佳,经得住多维度受众检验的精品力作。自1991年第一届评选以来,文华奖每三年举办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七届。从2016年起,文华奖进行评奖制度改革,大幅精简压缩奖项。本届文华奖评选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高峰周期,全国各地舞台艺术佳作频出、精品涌现,因此,本届“文华大奖”更有看头,角逐也更加激烈。众多参与本届“文华大奖”角逐的作品,在社会和市场上已收获了不少赞誉,有的甚至已经成为文艺演出市场上的“爆款”,我市获奖作品评剧《革命家庭》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大型现代评剧《革命家庭》根据革命母亲陶承的口述自传《我的一家》创作而成。讲述了一个普通平凡的女子在丈夫的影响下,逐步接受革命理想,和丈夫、孩子们一起投身于革命事业,在恶劣的斗争环境下,在目睹丈夫、儿子一个个离去的痛苦中,渐渐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定的革命者的故事。该剧以传承红色基因、高扬革命精神、用精品奉献人民为指导思想,结合天津评剧院多年来关注现实、紧跟时代步伐、表达时代之声的创作理念,将对党忠诚、为党献礼落实在作品上。《革命家庭》以新颖的叙事、诗性的表达、多维立体的空间呈现和基于传统戏曲美学的现代舞台表演方式,在保留北方剧种的民间魅力的同时,让评剧有了时代关注下的多元表达。该剧由中国戏剧“二度梅”获得者、“文华表演奖”获得者曾昭娟领衔主演,集结了新世纪杰出导演、“文华导演奖”获得者张曼君,著名编剧徐新华、盛和煜等实力主创,阵容强大、班底过硬。2021年1月30日在天津首演以来,《革命家庭》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先后入选中宣部“建党百年”主题重点跟踪项目,文旅部“庆祝建党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作品,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等多个舞台艺术精品扶持项目。首演以来,《革命家庭》已成功演出数十场,本届中国艺术节期间,线上线下观演总数达到700万人次,观众反响强烈、好评如潮。此次获得“文华大奖”这一殊荣,可谓是实至名归。
我市舞台艺术作品取得的优异成绩,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的。天津历来有着“曲艺之乡”“戏曲大码头”的美誉。据统计,文华奖设立以来,天津共获得文华奖14次、文华单项奖26次,这其中既包括文华大奖、新剧目奖、优秀剧目奖,也包括了表演奖、导演奖、剧作奖、唱腔设计奖、舞台美术奖、音乐创作奖等等,涵盖了舞台艺术综合性、专业性的各个领域。近年来,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守正创新,指导本市各专业院团紧密围绕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创作推出了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立得住的优秀舞台艺术精品,如京剧《楝树花》《信仰的味道》《巾帼英杰》;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交响合唱音乐会、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交响音乐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多部作品纷纷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艺术大奖,先后有12部舞台艺术作品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39人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其中获得“二度梅”荣誉4人次;更有很多优秀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重点扶持项目。
艺术的硕果总是诞生于底蕴深厚的文化沃土。近年来,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多措并举,厚积薄发,着力繁荣发展文艺生产创作,勇攀文艺精品高峰,出台了有力举措,开展了大量工作。在艺术创作生产规划方面,市文化和旅游局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于2015年制定出台了《天津市舞台艺术创作生产规划》,对全市的艺术创作进行了总体规划,进一步强化局属艺术院团创作目标、专项经费、人才队伍建设、剧本选题规划等方面的管理。在推动重点题材艺术创作生产方面,市文化和旅游局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坚持超前谋划,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深挖天津故事,提前部署、积极储备现实题材选题,为出精品、攀“高峰”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紧抓原创的同时,市文化和旅游局还坚持继承与发展并举,实施了一系列戏曲传承发展项目,如名家传戏工程,成立“青剧社”;实施“百戏工程”,复排京剧经典大戏和折子戏。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我市舞台艺术创作水平,市文化和旅游局不断建立健全文艺评论工作体系,组建了我市舞台艺术评论员队伍和艺术指导委员会等专家队伍。来自全市专业文艺院团、艺术研究机构、高校、新闻媒体、文化事业单位等各有关行业的评论员,聚焦舞台艺术,积极开展文艺评论,与艺术院团开展面对面专题研讨近20场,推动了评剧《红高粱》、舞剧《精卫》、话剧《天下粮田》、歌剧《雷雨》等一批剧目打磨提升。
时隔6年,津产舞台艺术精品再捧文华大奖,是幸运,更是必然。深厚的土壤,才能滋养出精品之“花”。文化艺术底蕴,天津底色浓郁、底气十足;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的艺术坚守,始终一脉相承。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精品力作呈现在天津百姓面前,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同时,文化惠民不断深入、越发多元,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剧场,线上展示更扩大了观众辐射,让“家门口看大戏”和“不出家门享精彩”完美结合。在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这座“文华大奖”沉甸甸的奖杯,向全国和津城人民交出的一份漂亮的答卷,进一步擦亮了“津产舞台艺术精品”的品牌,充分展示了本市在文艺创作的丰硕硕果。今后,我市还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提升艺术创作和演出水平,不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佳作,用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同时不断加大文化惠民力度,丰富文化惠民的新形式、新样态,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让群众共享文化艺术的成果,进一步推动本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