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进一步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将政策含金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经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审议,《进一步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前不久印发实施。记者昨日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研究制定具体落实举措,对《政策措施》各项目标任务再细化、再深化,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推动政策含金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滨城”样板。

  继200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2019年国办函发《关于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后,国务院出台含金量更足、含新量更高的政策,赋予滨海新区新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政策措施》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实际需要,在增强科技研发转化能力、强化海空两港枢纽作用、提升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发展质效等方面为滨海新区加力赋能,有利于推动经济实现“质升量长”,全面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同时有利于加强与河北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错位联动发展,支撑京津冀更好地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政策措施》还聚焦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强化政策支持和改革赋能,有利于滨海新区谋划实施综合改革,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先行先试,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

  “《政策措施》从5个方面提出16项支持政策,对此,我们提出259项具体落实举措,包括产业创新、港航功能、金融创新、改革开放、宜居城市等内容,把政策含金量转化为生产力,把制度创新红利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戴永康介绍,他们组建工作专班,统筹推进重大事项、重大任务落地;市级部门主动靠前,继续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充分挖掘政策潜力,对于可推广到其他区的创新举措,大力推广应用。此外,相关部门按照任务分工,明确各项举措的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及时总结有代表性的创新成果和标志性项目,持续加强调度,跟踪政策执行情况,争取在多个领域取得新突破。

  在《政策措施》的加持下,眼下,滨海新区收获了哪些成果?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已有36项重点任务取得阶段性进展,涉及服务重大国家战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实体经济、建设美丽“滨城”等方面。滨海新区副区长罗平表示,滨海新区用好加强与北京产业体系融合的政策,今年7月以来,中央企事业单位在滨海新区新设机构30家,标志着滨海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进入新发展阶段;租赁业高质量发展3项政策落地,今年8月,融资租赁总资产较上月增长526亿元;中石油燃料油公司落户,预计每年保税油加注量可逐步增加到200万吨。

  “我们推动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加快成长,比如诺和诺德落地我国首例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新能源产业领域专利预审服务资格获批,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罗平说道,滨海新区积极探索依托创新金融工具盘活存量资产的路径,拓宽社会投资渠道,使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在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上,滨海新区一手抓承载能力提升,引入京津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一手抓营商环境提升,发布优化营商环境7.0版方案,推出196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引导下,今年7月以来,滨海新区新增落户企业5621家,新增常住人口2.7万人,引进各类人才6800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