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族地区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振兴、从边陲末梢走向开放前沿、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党的二十大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鼓点阵阵,催人奋进。各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意气风发、阔步前行。
“脱贫,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在9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这承诺掷地有声,映照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昭示着攻坚克难的决心。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四川昭觉县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走上领奖台,激动地对习近平总书记说:“乡亲们非常想念您,让我再向您道一声‘卡沙沙(谢谢)’。”
曾经的三河村,行路吃水、用电通信、上学就医样样难。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河村,和干部群众围坐火塘边,共谋脱贫之策。一年后,村民们从深山搬进平坝子上的新村,家家户户贴着:“共产党瓦吉瓦(好得很),习总书记卡沙沙(谢谢)!”
通过产业扶持、资金投入、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提升等政策,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几赴民族地区考察,亲自擘画现代化建设蓝图——
在内蒙古,提出“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上展现新作为”;
在新疆,提出“更好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丽新疆”;
在宁夏,提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民族地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民委确定全国首批15个共同现代化试点市、县,着力提升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为各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打下良好基础。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56个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磅礴力量。
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方向)(简称“中央财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支持实施了兴边富民行动、和美村寨建设、民族手工业、民族文化旅游、基础设施补短板等惠民生、暖民心项目,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
各地在用好资金、搞活项目之时,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
广西投入中央财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6亿元,打造民族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39个;
江苏深入实施“红石榴”就业行动,截至今年7月,13个设区市的410家企业累计面向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提供3.45万个就业岗位;
贵州推进民族手工业品牌提升行动,2021年以来支持70多家民族传统手工艺企业提档升级,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
在我国9个边疆省区,居住着全国60%的少数民族人口。近年来,国家民委联合有关部门实施了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边疆特产销全国”、“科普边疆行”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带动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实践——
吉林扎实引进“民营企业进边疆”项目149个,推动353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边境村,实现民营企业和边疆地区双向奔“富”;
云南建成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各村集体经济均达10万元以上,农民收入年均增长23%,绘就了一幅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动人画卷;
内蒙古阿尔山市带动农牧民发展文旅产业,截至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536.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7.1亿元;
……
“我们的幸福生活靠什么?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大家的团结奋斗。”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芒库村老支书俄松,亲眼见证了阿佤山乡巨变。他的话,道出了边疆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心声。
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从天山脚下到彩云之南,从雪域高原到草原牧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谱写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儿女心向党”的时代华章。
“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省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考察,藏族学生尼东拉毛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家乡的变化。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是对口支援果洛州的上海市与青海省投资1.45亿元联合创建的。在这所学校,约70%的学生像尼东拉毛一样来自牧区。
“上海的叔叔阿姨改变了我的人生。”在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论坛上,尼东拉毛说,“正是这所学校的建立,让我有机会走出草原,来到省会城市读书,使我的眼界更加开阔、志向更加远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下,包括教育在内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中华大地涌现出一幕幕“先富带后富”的生动实践,也浇灌出更娇艳的民族团结之花。
同心援疆硕果累累——
一段段公路、一座座机场、一条条铁轨,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将天南海北的游客送到大美新疆;住安居房、走柏油路、喝自来水等,已成为新疆各族群众生活的“标配”……
近10年来,各援疆省市累计安排援疆(含兵团)资金近1700亿元,1100万各族群众住房条件改善,200多万劳动力稳定就业,新建和改扩建学校2100余所,基层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对口援藏同心筑梦——
珠峰脚下,西藏日喀则白朗县温室大棚让当地群众吃上了本地种植的新鲜蔬菜;藏北高原,那曲杭州希望小学点亮了高海拔农牧区孩子们的求学梦;班公湖畔,阿里地区日土县白绒山羊基地让“一根羊绒”孕育了一个产业……
对口援藏30年来,先后有10余批、近1.2万名干部人才奋战在青藏高原。10年间,“电力天路”已覆盖全区,4G网络通达率99%,移动支付、“直播带货”成为生活日常。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引领下,对口援藏工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工作格局。
东西部协作山海情深——
宁夏利用气候优势,成为福建葡萄酒原材料种植地;四川乌蒙山依托水电资源,为沿海地区纺织业转移升级提供条件;云南的咖啡、核桃、菌菇等农副产品与上海市场精准对接,丰富了上海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
随着东西部协作范围不断扩大,涌现出闽宁协作、沪滇合作、两广协作等各具特色的帮扶模式,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下活了“一盘棋”,畅通了“双循环”,也促进了各民族“三交”。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让各族人民心靠得更紧、情变得更浓,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极大增强。
走过万水千山,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放眼神州大地,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一家人”更好的日子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