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介绍和平区南市街道综合文化站、和平区南营门街文化活动中心、河北区鸿顺里街综合文化站、河东区鲁山道街道综合文化站。
公共文化润人心 精准服务塑品牌
——和平区南市街道综合文化站
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南市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充分发挥街道综合文化站的阵地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打造文化空间、开展文化活动、塑造文化品牌,持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一、文化空间:沉浸式的传统文化教育场所
南市街道综合文化站是辖区最重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阵地,内设多功能活动厅、书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健身室、美术室、小剧场、排练室等十余个功能室,免费错时向辖区居民、各文化团队等开放,满足其对文化活动场地的需求。
小剧场所在的南市会馆,建筑和功能室布置都颇具特色。南市会馆内部分为上、下两层,装修沿袭了老南市居民和老戏楼的传统风格,走廊布置成灰色砖墙胡同,墙上悬挂有南市怀旧老照片,幽深的空间感和老照片所呈现出的时间感交织映衬,有一种历史悠长、文化厚重之感。
会馆中心为仿古设计的“楼上楼剧场”舞台,能容纳百余人同时欣赏节目,戏楼的红色立柱、隔栅、太师桌椅和金色图案装饰的内墙等设计,喜庆、典雅、大气。会馆内设3个展室,分别展出了反映天津南市地域特点百姓生活的铜版画长卷、天津风筝魏的风筝、天津泥人张的泥塑等各式民间作品,再加上会馆墙体、砖面、砖雕及门墩均为老南市拆迁时遗留下的清末时期实物,让居民群众能够近距离感受天津文化艺术的魅力,本身就是沉浸式的传统文化教育场所。
二、文化活动:文化惠民凝聚奋进力量
以街道文化站为阵地,南市街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了受居民欢迎的三大系列活动。
一是文艺演出展风采,文化传承显底蕴。围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站组织举办百姓春晚、迎七一诵读专场、纳凉晚会、戏剧专场等演出,传承优秀文化培育时代新人,歌颂祖国歌颂幸福生活,丰富了居民日常生活,增强了辖区凝聚力。
二是培训讲座传知识,艺术体育促交流。文化站邀请专家、学者、各领域资深研究者、文化志愿者等走进南市街举办培训讲座,内容涉及传统文化、服务理念、舞台表演、文明礼仪等诸多领域,全面提升辖区居民综合素质;举办艺术交流活动和体育活动,拓宽居民视野,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三是志愿服务送温暖,文明实践树新风。文化站将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相结合,在传统节日为辖区高龄、独居老人送福字、送窗花;组织文化志愿者入户慰问老年人;在文艺演出中自创节目宣传文化志愿服务理念、邀请一家三代志愿者同台演出等,展现了文化惠民处处花开、志愿服务代代传承的新风采、新风貌。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提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重要要求后,诸多文化团队到南市街文化站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天津电视台、《天津日报》等市级以上媒体多次对南市会馆活动进行宣传报道,不少外区居民专程到会馆来观看评书、戏曲等文艺演出。自2024年至今,仅南市会馆已累计使用100余次。
三、文化品牌:被评为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在街道文化站的指导下,南市街有活跃文化团队30余支,涉及合唱、舞蹈、书法、葫芦丝、健身、编织、太极拳等多个领域。2012年,街道文化站整合优秀团队资源,成立南市艺术团。
为向居民提供更精准的文化服务,2017年,南市街依托南市艺术团启动“流动点唱机”项目,汇总居民意见,精选出包括歌曲、舞蹈、曲艺、管乐等多种文艺形式的点唱曲库,根据居民“点播”进行演出,对于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入户演出服务,将服务模式由以往的“我演什么你看什么”变为“你看什么我演什么”。项目启动至今,“流动点唱机”将居民需求和重点工作相结合,除常规排练、日常活动外,举办亮点活动60余场,如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在津湾广场组织大型汇演,请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李瑛开展培训讲座,面向辖区的100位观众征集“最喜爱的革命歌曲”,开展“青春助力夕阳红”文化志愿者招募系列活动,应天津电视台邀请参加革命经典歌曲演唱。项目被多家媒体报道,受到居民好评。2021年,该项目被评为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当年天津市共四个项目获得此荣誉。
在南市艺术团“流动点唱机”项目的示范引领下,各社区文化中心都依托文化团队开展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品牌,形成了文化活动“一居一特色”的生动局面。
下一步,南市街将继续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将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依托街道综合文化站开展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的文化活动,以文化凝聚力量,以文化促进发展,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丰富基层文化形式 打造文化服务品牌
——和平区南营门街文化活动中心
南营门街文化活动中心坐落于金德园底商45号,面积约800平方米,于2013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截至2024年,全街10个社区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部达标。自成立以来,累计组建群众性文艺团队60余个,每年组织创作排练活动200余场,开展惠民演出50余场、文艺类培训50余场,连续举办5届百姓春晚、4场原创大型民族交响音乐会,所辖团队及创作节目多次获得市、区级奖项,极大的丰富了辖区内居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近年来,南营门街文化活动中心聚焦“四为四度”,打好文化阵地、全民阅读、传统文化等方面“组合拳”,让南营门街道绽放文化之花。
一、以文化阵地为载体,提升以文化人“活跃度”
始终坚持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阵地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在提升活动中心使用度上“出真招”。文化活动中心统筹协调各文艺团体排练内容、活动时长,每天向文艺团体免费开放,用于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排练节目等,做到天天有排练、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二是在丰富文化类型上“见真章”。随着影响力的逐步提升,文化活动中心也积极吸纳、引进多类型文艺团体,目前已形成包含曲艺、舞蹈、书法、演播、民乐、电子乐等全艺术门类的“文化联盟”,增强了文化资源和文娱力量储备资源厚度。三是在打造特色品牌上“下真功”。连续五届举办百姓春晚,已经成为南营门街道文化亮点品牌之一,百姓春晚以“演百姓事、舞百姓乐、唱百姓情”为主线,用文艺节目的形式突出体现了区、街的各项工作及社区和谐共建的喜人成果,极大的调动了社区文艺骨干和居民的积极性,真正做到群众文化在社区全面开花。四是在传承津派文化上“求实效”。2024年5月24日,文化活动中心挂牌“天津市文联艺术家实践基地”,是天津市曲协面向全市挂的第一块基地牌子。在市曲协的大力支持下,创新惠民新品牌,成立街级津派文化惠民演出小剧场,每周邀请京津冀知名曲艺名家开展曲艺惠民演出,焕发传统茶社氛围新活力,目前已举办了儿童节、父亲节、端午节、八一等专场活动10余场,切实将“文惠南营门”做实做细。
二、以全民阅读为支点,探索以文润城“新力度”
坚持面向群众、深入居民优化阅读设施配置,改善阅读场所条件,开辟公共阅读空间,整合文化服务资源,提升全民阅读服务效能。一是加强硬件建设,让阅读“更方便”。街道下属10个社区均建立城市书吧,全街9000余册藏书平均分布在街道分管及社区基层服务点,并全部与市图书馆联网,实现了通借通还,真正做到了五分钟阅读圈、五分钟文化圈,让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享受到文化服务,极大的方便了居民。二是做好有声转化,让阅读“更多元”。创新利用声音为载体,讲好南营门故事,打造南营门“悦”读新风尚。与天津市尔雅社签订全民阅读共建协议,依托其优质的人才资源,一方面开展“我为天津荐好书”活动,将《浙里风》《草木志》这两本冲击“五个一工程”的书籍做了有声转化;另一方面开展“我为盲人读好书”活动,为盲人朋友特设专场听书活动。除此之外,结合《天津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实施,还联合共建单位特别创作了电影配音秀《崛起的中国》。三是丰富活动种类,让阅读“更好玩”。通过开展“全民阅读趣味知识竞赛”“经典书籍影视作品配音”等活动,让机关干部、辖区居民在互动和游戏中激发了对阅读的兴趣,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书香氛围。
三、以守正创新为方向,提升以文惠民“厚实度”
坚持守正创新,文化活动中心带领各文艺团队不断创作文艺精品,让居民享受更新鲜的惠民节目。一是紧跟主流蓄力“红色引擎”。坚持举旗定向、强基固本,把加强党的政策方针、创新理论作为文艺创作的基石和源泉,引导主旋律文艺作品成为新的时代风尚。“一带一路”倡议目标提出后,街道先后创作了舞蹈《东南亚风情》,大型民族交响乐《梦之路》、《新长征组歌》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街道民乐团以《祖国颂》为主题,举办了“礼赞新中国 讴歌新时代”大型民族交响音乐会;为庆祝建党一百年,街道民乐团创作了混声交响合唱《问红船》,并以《忆百年征程、谱时代华章》为主题举办了主题音乐会。二是依托生活释放“鲜活动能”。街道坚持守正创新,文艺创作长期以区、街重点工作为主线,积极捕捉社会热点问题和社区建设中涌现出的各类好人好事,创作文艺作品宣扬弘扬正能量。小品作品《我爱洗澡》《拆栏》《小广告风波》《美丽的社区我的家》等、声乐作品《我爱晨练》、舞蹈情景剧《左邻右舍》、快板情景剧《助浴暖人心》等原创精排节目,都是取材自居民生活,“原汁原味”南营门人演绎自己的故事。其中《我们爱晨练》曾获得全国优秀创作作品、《左邻右舍》荣获全国“群星奖”大赛天津赛区比赛银奖、《我爱洗澡》荣获“颂时代新风 展文明新貌 争做文明有礼天津人”文明故事讲述大赛决赛二等奖。
筑牢文化阵地建设 满足百姓文化需求
——河北区鸿顺里街综合文化站
近年来,天津市河北区鸿顺里街道办事处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公共文化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始终立足街域实际,围绕阵地建设、团队培养、丰富活动、突出特色、宣传报道等方面扎实推进公共文化工作,聚力文化惠民“温度”,不断整合资源,创新服务形式,不断提升群众对文化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夯实阵地建设,打造多彩文化家园
鸿顺里街综合文化站建设面积1652.44㎡,室外活动场地1500㎡。文化站因地制宜,精心打造集文化展示、活动参与、互动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平台。通过设置书画活动室、舞蹈排练室、茶文化室、体育健身室、电子阅览室、小型剧场、多功能活动室等10余个活动室提供文化信息共享、电影放映、文艺演出、展览展示、文化传承、文化技能培训、体育健身、报刊书籍阅读等功能性服务,不断更新和完善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文化服务做足有力保障。
二、加强人员培养,激发文化队伍活力
注重加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积极挖掘培养文艺人才。一是注重专兼职文化工作人员培养,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主动参与文艺创作、活动策划、演出展示等工作,着力挖掘培养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化工作者。二是注重文艺团队培养,着力培养文艺团队的组织能力和专业素养,精心培育了春晖文艺志愿者团队、阳光秀美艺术团、凤鸣艺术团、骑游天下运动俱乐部等7支文艺团队,先后在市、区级各类展示比赛中获奖20余次,营造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建设文化的浓厚氛围。三是注重专业辅导,加强与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文化馆联系协作,不定时邀请名家名师到街级文化站现场授课,讲授专业知识,有效提升文化人才队伍专业素养。
三、丰富活动形式,展现基层文化魅力
以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为服务理念,依托街级文化阵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歌舞演出、书法绘画、全民阅读、展览展示、惠民观影、竞技体育等文化活动,按照建党、国庆重要节日以及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时间节点,大力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群众性文化活动。2023年以来,先后开展“我把最美的花献给党”“美好春日,红色润心”“致敬,劳模!致敬,新时代奋斗者”“翰墨映初心,永远跟党走”“光影如梦”观影季等主题活动130余场次,累计线上参与人员达2.4万余人次,线上参与人次(点击量)达4.3万人。在寒暑假期间,通过组织开展“七彩夏日,悦享青春”夏令营和“幸福冬日,乐享寒假”冬令营,以红色宣讲、“阅读伴成长”、巧手DIY、参与志愿服务等形式,进一步展现基层文化魅力,丰富青少年群体的假期文化生活。同时,积极向居民征集意见建议,不断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文化需求,持续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擦亮文化品牌,激活文化影响力量
深挖文化资源,持续擦亮文化品牌,一是文旅融合,精彩展演“舞起来”。依托现有文化阵地推出“魅力鸿顺里,缤纷SHOW”系列文艺展演活动,以更加接地气、有活力、有温度的表演方式,打造家门口的“文化大餐”。紧密结合市文化和旅游局“‘桥’见海河,邂逅浪漫”桥边音乐汇主题,有效发挥位置优势,将舞台拓展到海河沿线天石舫码头,通过相声、快板、歌舞、川剧变脸、民俗展示等表演形式,持续将文化惠民引向深入,累计观众达2.8万余人次,让更多的市民感受海河之北的文化魅力,以文化点亮海河,以文化扮美津城,为河北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二是寓教于乐,非遗传承“活起来”。充分发挥街域杜氏手工木艺、万福堂青花烧制技艺非遗资源优势,组织开展“雕刻里的时光”及“寻味百年瓷韵,探访巷子里的文化”系列非遗活动,让广大居民近距离了解传统非遗技艺。2024年,街道进一步拓展活动形式,开展“遇见非遗·多彩课堂”特色活动,每季邀请手工剪纸、葫芦烙画、绳结艺术、内画技艺等非遗传承人走进街道,通过现场展示和动手体验相结合的形式,让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让非遗在基层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五、加强共建联动,凝聚文化发展合力
积极整合街域资源,广泛发动街域单位、企业参与到文化建设及发展中来,联合觉悟社纪念馆、河北区检察院、河北区法院等展馆、单位,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法治教育等活动。积极与街域企业共建联动,与新开河万达广场、万达影城、天津公交易通有限公司加强共建,以文艺演出、知识竞答、实践体验、文化市集的形式汇聚文化合力,让文化在基层绽放绚烂之光。
未来,鸿顺里街综合文化站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持续推进文化工作提质增效,持续在文化服务“质”、“新”、“升”上下功夫,不断拓展活动形式,激发广大居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与活动的热情,深入做好“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人兴业”,用文化凝聚民心,使公共文化事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
用足特色资源优势 打造品质文化阵地
——河东区鲁山道街道综合文化站
河东区鲁山道街道文化站以提升基层阵地公共服务效能为导向,依托河东非遗大区的资源优势,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提升设施建设水平、打造特色阵地、开展优质群众文化活动、培育基层文艺团队方面持续发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一、立足优质普惠,提升文化设施效能
鲁山道街道文化站设施面积近3000平方米,设有街道图书分馆、文化馆分馆、多功能厅、文化活动室、书画室、展览室、数字影厅、非遗名师工作室、非遗传习基地、家风教室、教育培训室等多种功能区域,图书自助办证机、LED屏幕、舞台音响、健身器材等设施齐全,是集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读书阅览、展示展演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街道综合文化站,辐射街域内8个社区,4万多居民,努力打造群众“一站式”品质文化圈,让辖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立足挖掘资源,打造特色文化阵地
街道综合文化站围绕传统文化传承,充分发挥河东区非遗大区资源优势,建立鲁山道街道非遗工作室,每年特邀国家级、市级、区级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课堂、非遗欣赏、非遗分享等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近百场,让非遗近距离、深层次走进社区群众生活。文化站还积极探索与社会力量合作模式,依托公共文化配套用房与国家级非遗项目“拦手门”市级项目“曾氏华服手工精细制作技艺”合作建立传习体验空间,免费对公众开放,定期开展传习体验活动;与“明清宣德炉复原技艺”联合打造炉天下宣德炉艺术博物馆,为群众近距离、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打造了一批优质阵地,也成为鲁山道街道文化站的一张特色名片。
三、立足精准需求,加强公共文化供给
鲁山道街道文化站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以深化文化惠民工程、全民阅读工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为着力点,每年依托重大节日、重要节点,结合“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元旦、春节、元宵节、七一、国庆等节日期间组织开展宣传展示、艺术创作、主题阅读、知识讲座、理论宣讲、政策答疑、文艺展演等各类文体活动300余场,不断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在寒暑假期间组织辖区青少年开展各类参观、观影、宣讲、技能、手工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未成年人的假期生活。街道结合特色打造了街道迎国庆文艺汇演、街道非遗庙会、青少年读书分享会等一系列品牌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
四、立足人才培育,打造优质服务团队
鲁山道街道文化站不断加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工作,努力提升文化站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每年通过参加和组织各类专题培训,不断增强工作人员担当意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大大提高了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与辖区单位建立共建共享合作机制,充分调动发挥共建单位文化志愿者的作用,建立文化志愿团队,助力文化站工作开展。充分挖掘非遗传承人、社区能人、好人资源,充实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组织文化志愿者为辖区居民开展常态化服务活动。加强文艺团队建设培育,通过走访和调研,街道建立了合唱团、舞蹈团、舞龙队、毽子队、诗朗诵艺术团等群众艺术团队20余支,成为街道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
下一步,鲁山道街道综合文化站将持续完善文化阵地建设,突出资源特色,着力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真正将文化惠民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打造品质文化阵地,点亮百姓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