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介绍滨海新区生态城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滨海新区茶淀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滨海新区塘沽街道综合文化站、红桥区铃铛阁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以文化惠民 为城市赋能
——滨海新区生态城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日前,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开展了 2024 年度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会议,其中,生态城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被评为“天津市特级综合文化站”。生态城已成熟运营的三个邻里中心暨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致力于构建“文化供给多元化、文化活动特色化、文化服务品牌化”的全新格局,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末梢”延伸。中心运营至今,立足生态城区域特色,积极创新服务模式,不断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跃上新台阶。
一、配置完备,立足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首个国家间共同建设的城市,生态城充分借鉴新加坡邻里中心模式,打造了集医疗卫生、文体娱乐、交往交流、商业服务和公共管理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社区中心。并且通过全覆盖的生态城绿岛,与周边的社区公园、学校、医院等场所串联,可为居民提供30多项生活服务。每个社区中心包含约一万平米的商业部分和约3000平方米的公益部分(即邻里中心),平均对接周边四个社区居委会,服务3万多居民。使社区文化活动场所拥有率达到100% 。居民10分钟低碳绿色出行可至邻里中心,参加自己喜爱的文体活动。从而实现“人人享有高品质文化设施、高品位文化生活”的目标。
目前,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由三个邻里中心承载,平均分布有三层。楼内设有韵律室、球类活动室、日间照料、普法教育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理论宣讲室、党员活动室、青少年活动室、图书馆、书画室、居民议事厅等多个功能室34个,全部对外免费开放,为辖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是集思想教育、政策宣讲、科普培训、艺术交流、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于一体的文化活动阵地。定期组织策划活动,成为居民参与社区共建、共享交流的平台和窗口。
二、“共同缔造”,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覆盖范围和服务内容
中心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加大与辖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融合力度。加强与社区文艺团体、企业、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之间的联系,善用各项资源,注重文艺队伍培养,为其定期开展歌舞编排、骨干培训活动,免费提供场地、器材等服务保障,共服务30余支文体队伍。同时,中心的三个图书馆为网红中新友好图书馆的分馆,围绕“数据互联、智慧流通、智慧管理”等维度,具备通借通还、在线服务功能。截至目前,第一、二、三社区邻里中心图书分馆藏书总量超12000册,累计接待读者逾5万人次,以不断满足周边居民的阅读需求。此外,文化站还有妇女之家、青年之家、爱心中转站、滨海新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阅读新空间、半边天家园、科普基地等特色功能和服务。培养一批批全龄段、多职业的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了群众主体作用,搭建群众自我交流平台,让群众更好地享受文化生活。积极探索出“文化+”建设模式,确保服务站有设施、有内容、有特色。
三、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活动特色化凸显
中心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利用好基层文化阵地,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依托“便民生活圈”,进一步发挥邻里中心配套优势,以“一中心一特色”为原则,用好“城市书房”、文体活动室、移动科普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围绕儿童成长、青年发展、特殊关爱等多方面居民需求,定期举办公益读书会、亲子故事会、古诗词朗诵、手工制作、科普宣讲、社会实践等主题活动每年60余场,持续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其中,“伙伴计划”青少年身心健康提升服务系列活动由第一社区邻里中心联合生态城团委、滨海新区青少年事务社工工作站共同组织开展,聚焦生态城社区青少年群体普遍性需求,面向重点青少年群体开展以思想引领、社会融入、身心健康提升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举办了有关急救培训、食品安全科普、生命价值认知等教育活动累计80余场。
推进全民阅读和“书香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第一和二邻里中心公共空间,开展“读书盲盒”“图书寻宝”“阳光悦读读书会”“解忧驿站”线上关爱课堂、“听我讲故事”“全职妈妈读书会”等特色鲜明的读书活动累计30余场,累计参与阅读人数达到1.2万人次。推动全民阅读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持续为居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阅读服务,让书香气息弥漫在生态城的每一个角落。
第三社区邻里中心与滨海科技馆签约共建下,2022年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正式揭牌成立。成立至今,分别以“全国科普日”“环境日”“科技活动周”等为契机,开展了“多彩暑期”“科普之光”等多种主题、不同形式的多样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受益辖区青少年达1万人,全面提升了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自2021年乐龄学堂开办以来,三个邻里中心共开设70余门课程,涵盖摄影、绘画、声乐、舞蹈、朗诵、书法、康养等9大门类,每学期受益老年人500人。为老年朋友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四、挖掘城市基因,打造文化服务品牌化
多年来,中心着力打造特色品牌活动。为生动践行“党建引领 共同缔造”理念,倾情打造了“‘不止市集’社区文艺大赛”“露天电影季”“城市友好骑行季”“儿童友好嘉年华”“社区节—邻里日”等主题性特色文化品牌10个,近一年惠及居民群众3.2万余人次。营造“人人共创 人人参与 人人共享”的文化氛围。
文化惠民,更要为民。未来,生态城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将继续秉承“文化惠民、服务群众”的初心,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时刻以群众文化需求为落脚点,用文化的“软实力”提升经济发展的“硬实力”。
文化惠民见实效 赋能发展谱新篇
——滨海新区茶淀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茶淀文化底蕴深厚,女书、飞镲、陶艺、版画、砑花葫芦、蛋雕等都是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2019年8月,茶淀街被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授予“天津市特色文化产业示范街区”称号。2024年6月,茶淀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被评为“特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
一、基础设施展“实力”
茶淀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坐落在滨海新区北部蓟运河以西,2018年投入使用,每周对外开放时长不少于42小时。站舍建筑面积1655.84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2200平方米,设有文学阅读艺术部、展厅、书画厅、多功能活动厅、健身活动室、党员教育活动室、舞蹈排练室等多个功能室,全部对外开放。
图书馆现有藏书6952册,报刊21种、杂志23种,数字化设备17台,馆内图书、报刊和杂志定期更新,数字化服务体系完备,街分馆及下辖23个基层点已全部实现手机端借阅和通借通还。
二、群众文化显“特色”
站内现已成立了300余人规模的茶淀街艺术团。下辖合唱团、舞蹈团、腰鼓团、空竹团、武镲团、弦乐团、萨克斯团、秧歌剧团、健身团9个具有茶淀特色的文艺团队,支持引导各村居成立文艺团队70余个。茶淀街各艺术团先后获得多项荣誉,舞蹈团曾代表天津市参加2023年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展示大会并荣获“健身操舞类一等奖”“体育道德风尚奖”“最佳编排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
培育了葡萄文化旅游节、民俗文化节、寻迹茶淀街、茶淀墨韵、“善作善成·文韵行”文化街区系列活动等多个特色文化品牌项目。茶淀葡萄文化旅游节每年在葡萄丰收的季节举办,至今已举办15届,是展示茶淀特色、促进文旅融合的“金字招牌”。民俗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三届,集民俗表演、非遗展演、书画赏谈、文旅融合为一体,为群众带来一场文化盛宴。结合重要节日和节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活动,秉持“群众演给群众看”的理念,以新文艺群体创建为抓手,推动辖区内文艺创作繁荣发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资源融合促“聚能”
站内成立了茶淀文化创意产业街区,整合了辖区内文化资源,引进了陶艺、剪纸、版画、女书等14家优质文化工作室。以刘硕海国际版画藏书票收藏馆为轴,带动了石荟画室(武凤金书画工作室)、芦草轩陶艺工作室、李永波陶艺工作室、茶淀葡萄科技园、茶淀酒文化博物馆等5个具有茶淀鲜明特色的社会文化点位共同发力,在推进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推进辖区文化资源发展产业化、加强非遗文化传承保护、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等方面积极谋划,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文化建设。
注重挖掘和宣传本土故事和文化,成立了茶淀乡土文学馆,团队致力于继承和发扬茶淀文化,凭借深厚的文学素养、精湛的文字功底,已编著3本著作,推出5个系列文章,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23年度文学志愿服务示范性重点扶持项目”。同时,创办《茶淀》杂志专刊,展现茶淀的乡土风情和人文雅致,打造了“文化茶淀”风向标。
四、传承保护焕“非遗”
站内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汉沽飞镲”、市级非遗项目“手工制陶”和“汉沽女书”、区级非遗项目“砑花葫芦”等多个非遗品牌。茶淀街艺术团武镲团多次参加新区向海乐活节、开海节等各类活动,使“汉沽飞镲”受到更多瞩目。“汉沽女书”荣获多项荣誉,传承人周娜在世界非遗传承大会上被赠予“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称号;在“跟着非遗去旅行——全国百强榜单”推选活动中顺利入围全国百强。2024年6月至9月,我站承办了“弘扬女书文化 共享非遗魅力”滨海新区首届女书书画大赛,活动一经发起,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此外,我站还组建了民间工艺部,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吸引专业文化工作者、民间艺人和群众文艺社团加入,搭建非遗保护平台。并专门设立了民间工艺展厅,陈列了滨城部分非遗大师以及民间艺人的作品,免费向公众开放。积极打造集文化宣传、工艺创作、文创市集、实践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传承基地。
未来,茶淀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将继续秉持“文化惠民”的发展理念,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传承和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赋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以文化惠民之雨露 润群众幸福之土壤
——滨海新区塘沽街道综合文化站
一、文化惠民暖人心
2024年,塘沽街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的先进发展理念,明确“做好街道综合文化站工作是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的必然途径”这一工作思路,不断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统筹推进塘沽街道综合文化站“硬件”和“软件”建设,把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期待作为重要标尺,着力提升供需对接的精准度,积极推动全街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在设施建设方面,塘沽街道综合文化站位于滨海新区新港三号路3236号,占地面积2300余平方米,藏书约4000册,覆盖服务辖区12个社区,6万余人。内设图书阅览室、排练室、电子阅览室、器乐演奏室、健身活动室、多功能室等13个文化功能室,集培训、阅览、排练、展演等多功能于一体。在队伍建设方面,文化站配备5名专职工作人员,每年按要求参加区级线上、线下公共文化服务专题培训,定期组织街级业务培训会、答疑交流会等,全面提升文化站工作人员能力素质。在免费开放服务方面,塘沽街道综合文化站全年免费开放,设置延时、错时开放制度,每周对公众开放提供服务的时间不少于42小时。群众参与面广、热情高、影响大,有效发挥了文化阵地优势,切实满足了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为推动塘沽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化润民细无声
依托塘沽街道综合文化站,打造“社区文化艺术节”“你好·邻居”“社区运动会”“传遗百课”等多个特色文化品牌,擦亮“文化新塘”金名片,切实提升域内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一)以“社区文化艺术节”为支撑,推动“一居一特色”社区品牌创建工作见行见效。塘沽街道坚持着力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紧紧围绕“滨海新区社区文化艺术节”“滨城向海乐活节”等特色文化品牌,紧扣居民期盼,深挖社区资源,创建“塘沽街道社区文化艺术节”文化惠民品牌,推动“一居一特色”社区品牌建设,搭建百姓舞台,展示基层治理成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讴歌时代文明新风。目前已成功举办四届“塘沽街道社区文化艺术节”,推出了“志愿红”“逆生长”“书香”“智汇”“聚力”“康寿”“育苗”“石榴籽”“薪火”“长青”“睦邻花园”“和乐”12个符合自身特色、内容丰富饱满、具备可操作性的社区特色品牌。在激活社区治理“新动能”的同时,坚持文化自信自强,以社区文化艺术节推动文化惠民建设走深走实,让居民群众“沉浸式”体验多元化的特色服务,聚力将每一次艺术节办成家门口的文化交流盛会、让每一位居民成为舞台上最耀眼的“民星”、让每一方“新塘”舞台变成人民的圆梦舞台。
(二)以“你好·邻居”为依托,推动“传遗百课”文化体验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塘沽街道“你好·邻居”系列活动以夯实“民生韧性”,增强“邻聚力”,加深“邻里情”为关键点,以“非遗”文化传承为切入点,以街综合文化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开展了形式多样、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把群众对美丽家园、幸福生活的热爱,提炼为艺术语言、演绎为文化表达。打造“传遗百课”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开设“能人工作室”,以重要时间节点为主线,开设“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非遗手艺课”“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等传统民俗体验课,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培养社区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兴趣。以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助力街域内文化振兴,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文明风尚,共创共建和睦邻里、文明邻里、情谊邻里的社区文化氛围。
(三)以“社区运动会”为依托,推动“全民健身”工作走实走深。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促进运动日常化、生活化为导向,紧紧围绕人民群众需求,把体育健身同群众健康相结合,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相结合。积极开展广场舞大会、趣味篮球赛、社区趣味运动会、乒乓争霸赛、拔河比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激发更多居民群众的健身热情,推动释放人民群众对健身运动的真实需求,全面展示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助推了全民健身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文化悦民创未来
群众文艺团队是基层公共文化工作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塘沽街道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制建设,针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围绕群众文艺团队、文艺爱好者的现实需求,广泛吸纳居民群众享受街道公共文化建设成果,提升打造社区文化队伍,推出各项高质量文化活动。2024年新组建了朗韵剧团、枫塘诗社、墨塘书画社、塘枫之韵合唱团、塘枫咏乐合唱团等多个文化社团,吸纳了200余名文艺爱好者,目前全街共储备约30支文艺队伍,涵盖文艺骨干约700余人。
塘沽街道综合文化站将继续以阵地建设为己任,以规范管理提效能,以居民群众为主体,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助力推动全街文化事业不断创新、发展、繁荣。
家门口的特级文化站 “点亮”居民业余生活
——红桥区铃铛阁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近日,红桥区铃铛阁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开展的2024年天津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中获评天津市“特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
近年来,铃铛阁街道整合睦华里、明华里社区办公空间,以“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区域最大化,公共设施最优化”为目标,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空间换服务”的方式,释放最大最好的场地用于居民文化服务,打造老百姓“愿意进来,留得下来,还想再来”,烟火气十足,设施完备的共享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辐射街域10个社区3万余人。
一、文化惠民,打造全龄友好阅读
采用温馨舒适的氛围、高“颜值”的小清新设计,为辖区内广大居民提供一个集阅读、活动、休闲于一体的“打卡地”—铃里书院。书院集借、阅、藏于一体,书院的图书来源于红桥区图书馆,只要凭借办理的读者证可以通过这台机器实现图书的借阅和归还。现有报刊约50余种,总计藏书量约4000余册。共分为少年儿童类、政治经济类、文化文学类、科学普及类、医学养生类等七大类别,照顾到了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段市民的阅读需求。
二、文化品牌,打造家门口老年大学
以老年人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老年教育+文化养老”方式,与天津开放大学合力打造“红铃银发大学”,已开设中医养生、手机摄影、书画、太极拳、民族舞五大热门课程。课程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让老年人走出家门即可进入“校门”。同时,为银发大学搭建展示平台,定期组织成果展示活动,让老年人在学习之余,也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风采,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文化多彩,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以“老有所乐、幼有所教、青有所属”为宗旨,努力满足并服务好各年龄段文化需求,活跃辖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组建了晚霞合唱团、太极队、京剧团、朗诵队、服饰队、舞蹈队、绘画队、戏曲团等22支队伍。同时为每支团队精准安排免费活动时间,丰富居民生活。文化团队在重要时间节点为辖区居民献上精彩的文艺演出,发挥文艺骨干力量,把群众“带”起来。累计开展七一红歌会、青年夜校有氧健身、零基础油画课程等百场活动,通过全龄段文化活动,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下一步,铃铛阁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将以本次评估定级为契机,持续加强文化站建设,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群众的参与度,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化,为百姓美好生活赋能,不断提升群众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奋力开创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