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本报记者 曹彤
“不去故宫,在家门口的博物馆也能欣赏到珍贵的宫廷文物,感受这些文物背后的流转故事和爱国情怀。”这是市民游客在参观了天津博物馆“紫禁遗珍——京津冀宫廷文物精品展”之后的感受。来自京津冀馆藏的200余件宫廷文物,不仅深化着三地博物馆的文物交流,也生动呈现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孜孜以求。
六成文物首次见面
贵妃的宝印长什么样?乾隆款粉彩七珍有多巧夺天工?宫廷用什么器皿装下锦衣玉食?近来,众多观众在“紫禁遗珍——京津冀宫廷文物精品展”感叹文物之美,也了解了它们背后的故事。本次以天津博物馆馆藏为依托,联合首都博物馆、河北博物院,涵盖瓷器、玉器、漆器、玺印、书画、缂丝、铜器、古籍等三地馆藏文物精品共计200余件,分为“国宝津缘”“慷慨捐献”“支援协作”三个版块,聚焦宫廷文物的入藏来源,突出天津的城市特色。
策展人乔岳向记者介绍:“此次展出的文物七成以上为国家一、二级文物,首次展出文物更占比达六成以上,如蓝地缂丝吉服袍、点翠嵌珠石发簪、乾隆款粉彩七珍、博古图挂屏等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文物展结合宫廷文物这一特定范围,展示中国古代手工艺术的巅峰。”有趣的是,工作人员对展览的书画藏品鉴藏印记进行了详细解读,并整理出一份“清宫旧藏书画图”,与紫禁城地图进行直观展示,参观者可以按图索骥,更直观地了解天津博物馆馆藏的收藏信息。
文物有足迹 珍宝有故事
那么,当年这些宫里的文物是如何流出宫外,又是如何被博物馆妥善收藏的呢?乔岳表示:“清末民初,社会巨变,部分紫禁城中的文物流失到民间。天津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不少宫廷珍宝在动荡的岁月里流入民间,最终在天津找到了安身之所,使天津成为各门类文物收藏的沃土。”新中国成立后,这些遗落在民间的珍贵文物通过社会征集、政府拣选、海关罚没、接收捐献等方式,入藏博物馆并被永久保护起来。
展览结合史实对照了文物的流转过程。比如介绍了1925年,逊帝溥仪从紫禁城出逃至天津,在此之前以赏赐名义,将宫中珍宝及书画1200余件分多次盗运出宫,运至天津的张园、静园等寓所。此次展出的《散秩大臣喀喇巴图鲁阿王锡像轴》和《领队大臣成都副都统奉恩将军舒景安像》就是天津藏家收藏,当年由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此外,此次展出的光绪册封奕劻的两本金册,均为1959年人民银行成都道分理处收兑金银所获,并由文物部门拣选。这些故事,正是天津历代文博工作者守护珍贵文物的真实写照。
深化三地文物交流
此次,京津冀三地联动天津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充分发挥馆藏宫廷文物优势。乔岳解读道:“天博突出了传世文物,聚焦天津故事,体现老一辈收藏家、捐赠者与文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首博提供数件精美的出土文物,从考古角度反映宫廷文物之精;河北博物院所借的20余件瓷器、漆器等文物,均为故宫博物院所划拨,多角度展现紫禁城之外的宫廷文物面貌。”
这不是天津博物馆首次推出京津冀文物展,去年8月,“千年瓷韵 淬火融光——京津冀古代名窑瓷器展”吸引了大批观众前往领略瓷器的魅力。京津冀三地多家文博单位,展出北京龙泉务窑、河北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窑等名窑的精品文物,集中展现京津冀地区古代瓷器生产面貌。
天津博物馆方面表示,京津冀三省市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三地的文化与文物体现着古代先民的勤劳与智慧。三地博物馆之间深化馆际合作,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给越来越多的参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