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一周年
天博馆藏甲骨回乡省亲

安阳殷墟博物馆

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大门匾额之上的“大邑商”三个字

工作人员点交文物

本次展出的甲骨

由天津博物馆和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王入大邑商——天津博物馆藏武丁卜辞探亲展”将于2025年2月26日在安阳殷墟博物馆一楼临展厅开展,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5月26日。

  甲骨文一般是指商王朝所使用的、刻(或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事文字。在商代,统治者往往通过占卜贞问吉凶,几乎达到了每事必占的程度。久而久之,就积累下大量卜辞及其他刻辞,形成了堪称“商代社会百科全书”的历史信息库,为我们研究商代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

  天津博物馆作为全国重要的甲骨收藏单位,所藏甲骨大部分是王懿荣、王襄这二位最早发现甲骨文的大师以及陈邦怀等人的旧藏,多有早期发现的甲骨珍品,以片大字多、字口清晰、内容重要,在学界享有盛誉。2017年,包括天津博物馆在内的国内11家甲骨收藏单位联合申遗成功,甲骨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120多年来,在甲骨最早辨识地之一的天津,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于2024年2月26日正式对观众开放,新馆建成开放一周年之际,天津博物馆发挥馆藏优势,精选武丁时期王卜辞甲骨珍品36片赴安阳殷墟博物馆展出。这是这些和武丁王直接相关的甲骨离乡百余年后首次回到安阳殷墟,其中有3片还是第一次在天津博物馆之外的场馆展出,1片之前从未展出。

  展题“王入大邑商”来自于武丁时期卜辞“王入于商”和晚商人对其国都的美称“大邑商”,字面含义为“伟大的武丁王终于回到了自己忠实的大邑商”,同时也实指武丁时期王卜辞甲骨回安阳殷墟老家“探亲”之事。武丁时期王卜辞是研究武丁王最直接、最鲜活的材料,而展览所在地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的位置离当年“大邑商”的核心区域不远,且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大门匾额之上,正是“大邑商”三个字。展览分为“甲骨学史上的天津”“王的祭祀”“王的战争”“王的臣子”“王的诸妇”“王的农牧”等6个单元,既有对天津同安阳殷墟甲骨深厚历史渊源的梳理,又有对武丁王统治之下商代祭祀、军事、内政、农业等各方面情况的鲜活呈现。透过这些历三千余年而不朽的文明载体,观众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个辉煌的武丁时代。

  展出甲骨共36片,分为6个单元,平均每个单元6片甲骨,恰合“六六”之数,表达了天津博物馆对安阳殷墟博物馆“周年大吉,六六大顺”之祝愿。

  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而由于近代特殊的城市地位,天津也得以和甲骨结缘,成为渊源深厚的甲骨重地。这次天津博物馆藏武丁时期王卜辞甲骨回乡展出,深化了两地关系,密切了双方在相关领域的合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