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馆藏武丁卜辞甲骨“回乡探亲”

昨日,双方工作人员在天博进行文物点交工作。本报记者 曹彤 摄

  昨日,天津博物馆所藏36片武丁时期王卜辞甲骨完成点交工作,准备启程前往安阳殷墟博物馆,于2月26日在两馆联合主办的“王入大邑商”——天津博物馆藏武丁卜辞探亲展中亮相。据介绍,这是此次36片与商王武丁直接相关的甲骨“离乡”百余年后首次回到安阳殷墟“探亲”,其中两片是首次在天津博物馆之外的场馆展出,还有一片则是首次展出。

  天津与甲骨文渊源深厚

  甲骨文是指商王朝所使用的、刻(或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事文字,于1899年被发现。甲骨上的大量卜辞及其他刻辞,形成商代历史信息库,是研究商代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

  天津与甲骨、甲骨文有着深厚渊源。天津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最早发现和认识到甲骨价值并加以搜购的学者之一王襄就是天津人。除王襄之外,王懿荣、罗振玉、胡厚宣、陈邦怀等甲骨名家也与天津有着不解之缘。如今,天津博物馆所藏甲骨大多数都是前辈学者的遗泽,有许多早期发现的甲骨珍品,片大字多、字口清晰、内容重要。2017年,包括天津博物馆在内的国内11家甲骨收藏单位联合申遗成功,甲骨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120多年来,在甲骨最早辨识地之一的天津,甲骨名家纷至沓来,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进入新时代,随着天津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再整理和甲骨相关精品展览的不断举办,天津甲骨研究也日益显露夺目光彩。

  “回乡”展示天津甲骨研究成果

  安阳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于2024年2月26日正式对观众开放,此次展览也正值该馆建成开放一周年之际。

  武丁时期王卜辞是研究武丁王最直接、最鲜活的材料,此次展览以“甲骨学史上的天津”“王的祭祀”“王的战争”“王的臣子”“王的诸妇”“王的农牧”六个单元梳理天津与甲骨渊源的同时,也鲜活呈现武丁王时期的各种情形。该展策展人、天津博物馆工作人员张夏表示,天津博物馆曾举办“殷契重光”——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特展等甲骨相关展览。此次展览涉及藏品的信息、视图、解释等,是在之前展览的积淀基础上提炼深化而来,也是天津甲骨研究的成果。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武丁时期王卜辞甲骨回到原生地,让武丁王回到大邑商,这也是展题“王入大邑商”含义所在。

  “商王武丁是商代一位很重要的王,希望通过甲骨中记载的关于战争、祭祀、农牧、诸妇、臣子等各方面的内容来还原武丁的形象。”安阳殷墟博物馆工作人员吴中秀说,“我们与天津博物馆经过考察交流以及展览大纲和展陈设计等工作,共同促成此次展览,让武丁卜辞‘回家看看’。后续,双方还准备开展甲骨方面的藏品、展览、文创等合作。”

  “雀受(女龍)卜骨”首次展出

  张夏介绍,在36件展品中,既有多次展出的天津博物馆明星甲骨——占卜武丁王的王后妇好在第二天是否能够生产的“妇好娩卜骨”,也有首次在天津博物馆之外的场馆展出乃至之前从未展出过的甲骨。“首次在天津博物馆之外展出的甲骨,一片是关于祭祀,另一片是关于商王后组织的一场宴会。还有一片‘雀受(女龍)卜骨’,是之前从未展出过的。‘雀’是商王的一位重要将领,‘(女龍)’有可能是商代方国之一龙方的一位女子。这片甲骨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其占卜人并非那些平日为王占卜的人,而是由商王亲自占卜的。”

  天津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馆藏武丁时期王卜辞甲骨回乡展出,意在深化两地关系,密切双方在相关领域的合作,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相信观众也可以从展览中感受到甲骨文的魅力,并对汉字文化、中华文明增进了解、兴趣与热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