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推出“90后”“00后”挑梁的青春版《楚宫恨》
古老戏韵 薪火相传

本报记者 刘莉莉 摄影 姚文生

昨晚,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保留剧目《楚宫恨》在中华剧院上演全新排成的青春版。从前辈大师精心创演,到继承发展老剧新编,再到“90后”“00后”挑起大梁,这出剧目经历数十载、几代人薪火相传的背后,是京剧艺术通力协作的守正创新,是古老戏韵唱念做打的时代脉搏,是津门戏曲为文化传承发展不断注入的活力。

  《楚宫恨》讲述了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故事:春秋时期秦楚联姻,楚平王父纳子妻,迫使侍女马昭仪顶替公主与太子建成亲。太子建得知原委后与父失和,携妻儿投奔伍子胥。危难之际马昭仪大义舍身,将幼子托付伍子胥后投井自尽。

  京剧大师张君秋演出的《楚宫恨》有许多张派艺术的新创造,凝结了前人的艺术精华。该剧曾一度鲜见于舞台,原因在于剧本缺陷,内容不够集中,有些重点情节缺乏合理性,难以唤起观众共情。直至2002年,这出“冷戏”经过精心修改,由市青年京剧团再次搬上舞台,突出了舍身成仁的感人力量,强化了剧目整体艺术性、观赏性,呈现出行当齐全、文武兼具的新面貌,体现了该团艺术上的高水平传承。剧目一经上演就广获好评、屡获殊荣,成为老剧新编、继承发展的典范。

  京剧要传承,人才是关键。昔日“青年”饱经历练,已成肩负承前启后重任的名家。2024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京剧《楚宫恨》表演人才培训班”在津举行,赵秀君、张克、石晓亮、康健、杨光、马连生、刘轶杰以及崔洪、朱建中、王悦、孙文庆等《楚宫恨》演员和乐队的原班人马,对青年演员进行“整剧式”培养。此次该团青春版《楚宫恨》是培训班之后老师给学员再次加工排演而成,为青年演员带来了更大提升。

  演出中,20岁的王春懿挑起大梁,饰演“女主”马昭仪。首次学习张派剧目、首次担任大戏主演,王春懿得到原剧中马昭仪扮演者、市青年京剧团团长赵秀君的悉心指导。剧中大段唱腔,气息和声音都很难控制,赵秀君为王春懿一字一句讲发音、说行腔,一点一滴品韵味、找规律。王春懿也在感恩中感悟,在珍惜中学习。从初次出场时活泼烂漫的小姑娘,到后来忍辱负重的情绪变化,王春懿按照老师的指导,努力与角色心境紧密相连,演出人物感和故事感。

  饰演楚平王的冯铭轩也是“00后”。老师们的无私传授和帮助,让他直言“特别幸福”:“楚平王戏份虽然不多,却是交代前情的开场戏关键人物。原剧中饰演楚平王的杨光老师告诉我,尽管这个人物昏庸贪婪,可还要保持君王威严,要增加内心活动,通过对故事与人物的思考分析提升角色的层级和厚度,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身形和做派上。”

  京剧舞台讲求团结协作的“一棵菜”精神,演员与乐队的配合决定着整台戏的艺术呈现水准。参与此次演出的青年鼓师张畅告诉记者,自己在散板的节奏处理上存在前后节奏不协调、节奏空间过大问题,不但会影响京胡伴奏,也会干扰演员演唱。“原剧鼓师崔洪老师给我传授了‘圆’的理念,强调整体节奏的协调性,追求起承转合之间听觉上的流畅衔接,力求呈现出有‘板’的节奏感。跟老师汲取专业养分,让我在专业认知与艺术追求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对京剧艺术的理解也更深刻全面了。”张畅感慨道。

  老师们的不辞辛苦、学生们的不懈努力,造就了京剧舞台上一代代的“满台生辉”。采访中,青年人说得最多的是“感谢”,老师们频频提及的是“感动”。赵秀君说:“几十年前,张君秋先生就是这么手把手地教我们。现在,轮到我们来传承。年轻人的刻苦令人欣慰,让人看到了未来。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多出人才、多排好戏,传承中华传统艺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