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设卫筑城620周年 天津博物馆推出系列活动
“十件文物中的天津”邀你投票

部分代表性文物

大龙邮票

《明信片上的风景》水彩画

人面形石雕

大沽铁钟

十四仓瓷狮子

鲜于璜碑 天津博物馆供图

  今年12月23日是天津设卫筑城620年纪念日。天津之名因何而来?一只瓷狮、一张邮票、一块手表蕴含了哪些韵味独具的天津故事?天津博物馆(以下简称天博)推出“博古通‘津’——纪念天津设卫筑城620周年系列活动”,通过文物票选、全新展览、特色活动等,与津门父老一同感受“文物里的天津”,弘扬津派文化,传播城市精神。

  十件文物勾勒津门历史记忆

  博物馆是收藏城市记忆、传播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天津发展历史上,一件件文物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天博联合市文物博物馆学会推出“十件文物中的天津”网络投票活动,先遴选出十件代表性文物,再邀请网友进行投票,从中选出三件心目中的津门记忆和标识。

  “天博基本陈列‘天津人文的由来’‘中华百年看天津’分别从古代和近代系统介绍了天津城市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独特价值。因此,我们这次主要依托这两个展览遴选文物,但也并不局限于天博馆藏。”天博工作人员、此次评选活动策划人贾曼向记者介绍,最终确定的十件文物种类多、跨度大,每一件文物都有鲜明的上榜理由。

  贾曼表示,他们选中的第一件文物是史前时期人面形石雕。这件小型石制艺术品将天津艺术史拉长至史前时期,是目前已知的天津地区出现的第一件艺术品。

  距今有近两千年历史的东汉鲜于璜碑,碑文落笔稳健,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萌态可掬的元代十四仓瓷狮子,反映出古代漕运给天津带来的影响;明代重修天津三官庙记碑,则记述了天津得名的“大事件”:1404年,朱棣命令工部尚书黄福、平江伯陈瑄在三岔河口地区设卫筑城,并将此地命名为“天津”,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

  清代秋庄夜雨读书图卷,再现水西庄样貌,是中式浪漫的天津呈现;清代大沽铁钟,见证了天津大沽口作为京津门户、海陆咽喉重要的军事地位,流失海外105年后终回故里,也时刻提醒国人不忘历史、自强不息;于1878年在津“腾飞”的清代大龙邮票,是中国邮政事业的序幕;近代《明信片上的风景》水彩画,打开了中国水彩艺术新世界,其作者李叔同正是深受津沽热土滋养的“海河之子”;周恩来任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彰显了津城深刻的红色文化;1955年天津公私合营钟表厂试制成的第一块国产手表,是天津轻工业辉煌历史的缩影。

  十件文物的背后故事以及俏皮生动的宣传语,使得此次投票活动一经发布就受到关注。不过,“十选三”的投票规则也让网友们“头疼”,很多网友表示每一件都有代表性、每一件都想选。也有网友通过参与活动了解了更多天津故事。“我们希望通过这十件文物勾连呈现天津城市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历史事件及人物,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吸引市民参与其中,以此推介津城文物、传播城市文化,增进公众对城市的情感认同,让更多人知天津、爱天津,感受家乡魅力。”贾曼说。

  展览、活动皆有上新

  此次天博纪念天津设卫筑城620周年系列活动,还有展览上新、社教活动等丰富内容。

  天津为何又称为“沽上”“津沽”“天津卫”?独特的地理格局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怎样影响?这些问题的答案走进天博便可寻找。12月21日,天博“耀世奇珍”展览将调陈上新,通过文物瑰宝,和观众一同回到天津设卫筑城的明代,领略大明风华,探寻津城文化源头和魅力底色。此外,“物语新声”——华世奎书法文献精品展将于22日开放,展现津沽书法文化精妙气象。

  “津沽百年”穿越时空之旅研学活动,将由专业团队带成员走进天博及天妃宫遗址博物馆、鼓楼、广东会馆等,领略不同展馆中蕴含的津派文化;结合“沽上风物”——天津民间工艺展,推出天津民俗特色课程,和学子一起探秘天津人文历史,欣赏并体验制作杨柳青年画,将博物馆静态展览转化为学校动态教育活动,让青少年了解天津历史脉络与民俗风情。

  “天博文韵”沉浸式解谜游览也将再度上新,推出“天博文韵·韵山海”项目,以全新的剧情设计打造天津人文历史趣味课,通过文物故事引导游人了解天津自然环境与人文精神的演变,深化对津派文化内涵的理解。

  与此同时,岁末年初,天博还将有多个全新展览登场:包含来自11个省份16家文博单位的近400件(套)文物的“天开一统”——秦汉文物主题展;以102件藏品展示欧洲宴会及礼仪的“银·宴”——奥地利施瓦策瑙古堡银器展;表现明清时期人们岁时节俗及生产生活的“世情万象”——明清画境中的众生百态展;联合首都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展现中国古代宫廷制度、礼仪文化以及宫廷艺术的“紫禁遗珍”——京津冀宫廷文物精品展;以灵蛇为主线,串联华夏民族蛇文化脉络、表达对乙巳蛇年美好期许与祝愿的“乙巳华章”——蛇年生肖文物与艺术精品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