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见你 · 天博 /
馆藏杂项第二季:艺术的璀璨星河
第1讲:铜镜上的浮雕艺术
今天,我们已经习惯每天对起镜子把自己精心打扮一番;但在玻璃镜出现之前,镜子是用铜造的,准确地说,是青铜镜。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在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就开始使用青铜镜,经历了商、周、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中晚期以后,青铜镜才逐步为玻璃镜所取代,退出人们的生活。铜镜被人们使用了约3,800年左右的时间,可算是中国古代诸种金属器物之中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又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过许多影响的古器物。
✦ 一面铜镜「变化万千」
一面铜镜,让古人看清自己的容貌,将自己修饰得更加美观大方。一面铜镜,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寄予了古人对自己、对国家的美好祝愿。4月3日(周六)下午,小朋友们进入天博馆,来一起探索鲜为人知的古代文明。
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铜镜普遍出现在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中。据专家研究,古代铜镜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带柄铜镜,一类是圆板带钮铜镜,前者主要流行于西亚、中亚等区域,后者主要流行于东亚等区域,而以古代中国为代表。
今天我们在博物馆欣赏铜镜时常有一种疑惑,镜面黑乎乎的,真能照清人面吗?随着时间的流逝,本来光可照人的镜面已经锈迹斑驳、黯淡无光,反而是镜背更具有欣赏价值,从齐家文化的那面七角星纹铜镜始,铜镜的制作者将镜背当成了施展自己艺术才华的天地,以花鸟、山水、人物、文字等进行装点,将自己的许多期望也寄托其中。
✦ 一面铜镜「贯穿古今」
目前考古发现中国古代最早的铜镜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延续使用至明清时期,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铜镜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直观体现了所处时代的铜铸造工艺、审美意趣、民俗信仰和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铜镜制作包括合金熔炼、镜范铸造、镜面处理等流程。从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到西周晚期,铜镜的铜、锡、铅含量多不稳定,且含锡量呈升高趋势;从战国至唐五代,铜镜基本上是含铅的高锡青铜;宋至明清时期,铜镜含锡量明显降低,含铅、锌和铜的比例明显升高。铜镜使用背范和面范扣合进行浇铸,其中泥质范通常只能使用一次,陶范和石范可多次使用,铸造完成后再对镜面进行加工。为追求形制的新奇,工匠们在不同时期创造出使用特殊技术和材料的透雕镜、彩绘镜、螺钿镜、平脱镜等特种工艺镜,提高了铜镜的观赏价值和受欢迎程度。
✦ 一面铜镜「寓意独特」
铜镜在古代的寓意非常独特,比如我们常听说的破镜重圆。在现代人看来,镜子破了,怎么缝补也是无法消除裂缝的,但是在古代,镜子因为是铜质的,所以,是可以缝补的,因而才有了这个成语。早期的时候,中国的生产力很低,铜镜出现的时候,还很粗糙,而且采用的是青铜材质。
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都是当时百姓常用的器具材质,铜镜也因此采用这种材质打造。随着铁器、铜的出现,铜镜慢慢开始流行,到了汉代之后,铜镜流入民间,成为百姓也能用得起的物品。
至此,小朋友们跟随天博老师参观了铜镜馆,也了解到了铜镜的由来以及各个历史朝代铜镜的变化与花纹的区别,那么现在,就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审美力,来动手做出属于自己的小铜镜啦!
✦ 下期预告「吉祥纹挂饰」
纸张的文明史与衍纸艺术
内容简介: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的四大发明么?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那么造纸术就是我们中国古代先祖的智慧结晶,承载着我们的历史、文化、艺术等一切,活字印刷也是在纸张上进行印刷,那么我们除了可以在纸上面写字绘画还可以做什么呢?我们的纸张是怎样一步步演变至今的呢?有一种艺术叫做衍纸艺术,也就是利用10毫米的纸条进行卷纸创造类似于绘画的艺术作品,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和创作衍纸吉祥纹挂饰。
我能学到:
① 了解中国的吉祥纹饰。
② 学习和观赏中国的纸张制造艺术及色彩与纸张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同时了解在西方国家有一种历史悠久的衍纸艺术,这样的艺术创作模式,将纸张变换组合方式来创造艺术作品。
③ 实际应用放射状色彩渐变,学习并了解中国纸张的发明历史演变及应用。
使用技法:
卷纸;组合;捏;压;粘贴等
活动报名
4月10日(周六)下午1:30-3:00
吉祥纹挂饰
4-12岁儿童(亲子)
活动费用:
请咨询工作人员
活动人数:
最低开班人数6人,20人满班
报名方式:
天津博物馆宣教部
刘老师、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