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天津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等层面向广大社会公众提交出一份饱含热情与希望的 “答卷”。
数字化采集引领“智慧天博”扬帆起航。
文物数字化采集是智慧博物馆的基础工作,通过文物数字化,夯实智慧博物馆数据基础,为后续的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提供数据支撑。2019年12月天津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启动以来,图像信息部与各业务部门经过多次调研,反复筛选,全面考虑文物的类型、材质等特点及今后的保护、利用等诸多因素,最终确定对一批既珍贵又典型的文物开展数字化采集保护。截止目前,已完成25件瓷器、玉器、青铜器、砚台、工艺类文物的三维数据采集;利用高清扫描机完成100件书画、丝织品等文物的二维高清图像采集。
目前,这些数字化采集的成果正在通过天津博物馆一楼大厅的触控屏以及天津博物馆官方网站集中向广大观众展示。这些活灵活现的“三维文物”配合“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交融肇兴——辽金时期的天津”等展览,让博物馆在文物的展示能力和交互体验上得到提升,为观众提供了更好的观赏体验和服务模式,感受古代文物与高科技带来的艺术之美。
“智慧服务”为天博抗疫开放保驾护航。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为广大文博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考验。虽然临时闭馆,但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没有停滞。图像信息部的项目组成员固守本职,齐心协力,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时调整工作模式,不断完善内部管理,通过网络会议等多种形式确保项目进度,力争利用阶段性成果为抗击疫情做出自己的贡献。在疫情期间,“天津博物馆票务预约系统”与“客流监控系统”如期上线,将网上实名预约、总量控制、分时分流等多种措施常态化,尽可能减少馆内长期大规模人员聚集的情况,确保观众参观安全。切实将《国家文物局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有序推进文博单位恢复开放和复工的指导意见》中的相关精神落到了实处。
同时,图像信息部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将大数据技术着力应用在提高服务质量,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上。国际博物馆日前夕,天津博物馆大数据平台上线了第一个功能界面,结合疫情期间的特殊性,将恢复开馆以来的观众历史数据进行梳理,体现出在不同阶段,全国各地参观者到馆参观的比例变化。平台还可以反应出馆内观众的实时情况,当客流出现密集的情况会实时提出警示。此次上线的大数据平台仅为观众数据的分析展示界面,后续还会增加藏品和展览、基础设施、宣教活动、文创商品等数据的分析展示。力求通过这一平台,收集整理更加全面的数据加以统计分析,从而提升天津博物馆对观众的服务品质。
“智慧管理”促进天博业务协同,提高效率。
博物馆作为一个有机的组织主体,其自身的高效运行是实现博物馆智慧化的保障。天津博物馆新馆机房兴建于2012年,设备运行老化、维保等诸多问题日渐隐现。以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为契机,馆党委特批专项资金对机房进行提升改造。图像信息部在分管领导张玲同志的组织协调下,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对机房进行系统升级,力争打造出匹配“智慧博物馆”建设的现代化软、硬件环境,消除运行中的隐患问题,为“智慧博物馆”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多年以来,天津博物馆已经积累丰富的数字资源,如何充分发挥其功能,成为文物数字化保护中重点考虑的课题。通过与各部门调研,针对馆内数字资源在使用中存在的查询不便、提取照片程序繁琐、重复输出等问题,在博物馆现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特别定制开发了“天津博物馆文物数字资源管理系统”,为天博职工开展业务研究提供科技支撑。用户在此系统中检索相关数字资源后,发起使用申请;系统通过对其权限进行判断,向符合资源申请的用户提供资源地址,获取带有水印或者其它保密形式的资源。此系统的投入使用对于进一步促进业务协同,资源整合与流程优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天津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自准备申报到如期启动,得到了天津市文物局、天津博物馆党委的大力支持。天津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首席顾问张加万教授对项目多次提出指导性建议,图像信息部业务骨干在相关领导的带领下稳步高效推动项目进程。文物数字化保护任重而道远,希望以此项目为契机,加速提升天津博物馆的智慧化水平,同时对于天津市智慧博物馆整体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