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天津的民间工艺“四绝”,杨柳青年画、“泥人张”、“风筝魏”的大名总是迅速跃入脑海,“刻砖刘”则是一段被时光掩埋的传奇。当高楼取代青砖灰瓦,这门始于清道光年间的技艺一度被误认为断代。第五代传人刘挽云的执着,让刻刀与青砖的碰撞声再次响起。她的故事,是家族血脉的延续,更是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的深刻对话。
百年传承 家族技艺的坚守
“刻砖刘”的传奇始于马顺清。这位清代匠人将建筑附庸的砖刻升华为独立艺术,其外孙刘凤鸣更是青出于蓝,15岁执刀的他独创“堆贴透雕法”,在方寸青砖上雕琢出立体山水与灵动的鸟兽。天津清真大寺门楼上卷草纹如风拂过,石家大院影壁间九狮图呼之欲出,这些传世之作见证着鼎盛时期的辉煌。然而时代更迭,当刘家第四代传人刘书儒面对空荡的砖窑与蒙尘的刻刀时,这门技艺似乎走到了尽头。
刘挽云是刘凤鸣大儿子刘书林的孙女。小时候,她常在四爷爷刘书儒家中玩耍,那些随处摆放的砖雕作品,像一块块磁石,深深吸引着她。她好奇地抚摸着砖雕上的纹路,听长辈讲述着家族砖雕的故事,一颗热爱的种子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悄然种下。2005年,刘挽云正式拜师四爷爷刘书儒,成为“刻砖刘”的第五代传人。拜师之路并非坦途。最初,刘书儒拒绝了孙女的请求。刘挽云从小就跟着四爷爷捏泥人、做手工、搞美术,但是,玩归玩,女孩子灰头土脸地做砖雕,万万不能。此其一。刻砖手艺传到刘书儒这一辈已是绝响,刘挽云的父辈没有传人。隔辈传艺,不靠谱。此其二。最重要的是,没有砖,此其三。当时的天津,早已难觅烧造青砖的砖窑。
转机出现在2005年,当时的天津,早已难觅烧造青砖的砖窑。刘挽云怀揣着刻刀和坚定信念,徒步穿越南北,在苏州寻得古法青砖。她背着三十斤重的砖块踏上归途,粗粝的砖面磨破了衣衫。刘书儒抚摸着刘挽云千辛万苦找来的青砖,粗糙的双手微微颤抖,刘挽云的决心与执着,让他看到了“刻砖刘”传承下去的希望。于是,他决定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刘挽云从最基础的持刀姿势开始学起,反复琢磨线条的粗细、曲直、刚柔;刻图案时,她仔细研究图案的结构、布局、神韵。从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复杂的花鸟鱼虫,再到人物故事,她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掌握了“刻砖刘”的艺术精髓,让百年技艺重燃星火。
学院深造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刘挽云的传承之路始于跨界求索。在人民大学攻读汉语言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硕士期间,《诗经》中“如切如磋”的匠心精神与砖雕技艺产生奇妙共鸣,为她的艺术之路注入文化基因。毕业后进入北京艺术品拍卖行的经历,让她直面当代艺术生态——敦煌壁画数字化呈现、金属锻造的新锐雕塑令她震撼,也促使她反思:传统砖雕亟待建立系统的理论框架与现代转化路径。
她开始了大胆的尝试,她要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巧妙地将西方的技法融入其中,取长补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带着这份觉醒,她重返天津美院研习雕塑。不同于简单的技法叠加,她独创“双轨融合法”:以传统透雕为骨,西方空间构成理论为翼。在历时两年创作的代表作《解放桥》中,43块青砖通过全镂空浮雕工艺精准咬合,0.2毫米的齿轮纹路再现机械之美,开桥角度的力学计算暗合《营造法式》的古老智慧。那些曾被视作“土气”的砖石,在她的刻刀下化作承载城市记忆的立体史书。
更接地气的突破在于生活美学的重构。她将百年砖雕技艺微缩于方寸之间,如笔架、茶承、砚台等。这些作品小巧精致,既保留了砖雕的传统工艺,又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这些带着体温的文房雅器,让古老技艺从庙堂走入书房,在年轻人追捧的“新中式”风潮中悄然扎根。
古琴相伴
文化内涵的升华
在刘挽云的工作室里,除了摆满了各种砖雕作品和工具外,还有一张古琴。古琴与砖雕,看似毫无关联的两种艺术形式,在刘挽云这里却有着奇妙的交融。
刘挽云自幼便对传统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古琴便是她多年来的挚爱。她常常沉醉于古琴那古朴典雅的音色之中,感受着千年古韵的流淌。在她看来,古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砖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她还尝试将古琴元素融入砖雕作品中。工作室里,古琴与刻刀的和鸣更添诗意——弹奏《流水》时的轻重缓急化作雕刻节奏,嵇康广陵散的悲怆之气转为砖上遒劲的衣袂线条,让沉默的砖石响起千年遗韵。
传承之路
古老技艺焕发生机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刻砖刘”砖雕技艺,刘挽云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她带着自己的作品,穿梭于各地的文化场馆,向人们展示砖雕的魅力还走进天津大学、天津美术学院等高校开设讲座,她通过自己的讲述,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
面对非遗活化的世纪命题,刘挽云搭建起立体传承网络。在天津美院的课堂上,她带着学生用3D建模优化传统纹样,设计出可自由拼接的模块化砖雕壁画;短视频平台里,“透雕云龙纹”教学视频获百万点击,飞溅的青砖碎屑中涌入90后学徒。与故宫文创团队合作的蓝牙音箱,以“海水江崖纹”雕花为声孔,流淌出古今交织的乐章;天津地铁站的《津门十景》浮雕墙,让匆匆行人驻足触摸城市记忆。争议声中,她坚持“守艺”非“守旧”:钨钢刻刀提升细节精度,航天主题系列砖雕记录苍穹梦想,琉璃与陶土熔铸的《星辰大海》在夜色中流转星光。
青砖不语,刻痕留声。从马顺清凿下的第一道纹路,到刘挽云刀尖的星辰宇宙,七代匠人用刻刀丈量时光。当古法技艺穿上时代新衣,当砖雕走出深宅大院融入地铁站、文创店,传统不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持续生长的生命体。刘挽云说:“每一代人都该在青砖上刻下自己的年轮。”这或许正是文化遗产最生动的存在方式——在坚守与突破之间,让古老的手艺永远鲜活。对于已近不惑之年的刘挽云来说,岁月的挽留,抵不过云卷云舒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