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邓纪念馆首届海棠文化节9天不重样 等您来打卡!

春风和煦,海棠灼灼。4月2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西花厅遇上海棠花”首届海棠文化节,以“海棠花开忆伟人”全景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拉开帷幕。作为海棠文化节的“序章”,这场活动以海棠为媒、以历史为脉,通过全景参观与文艺展演相融合的形式,为这场为期9天的文化盛宴定下了红色基调。数百名观众在此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于海棠芬芳中感悟伟人精神,于初心回望中凝聚奋进力量。

周恩来与邓颖超生前钟爱海棠,花开花落间见证了他们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清明前夕,既是追思先辈的时节,亦是海棠初绽的佳期。活动以花语寄托缅怀,将历史追思与廉洁教育深度融合,在艺术化表达中实现了红色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步入西花厅前院,“缘起津沽  情系海河——周恩来邓颖超与曹禺”展览以津派文化的厚重底蕴叩击人心。纪念馆青年策展人指着一张照片说道:“周恩来和邓颖超经常坦率地指出曹禺的进步或者不足,激励他奋发前进。”展览通过文物文献、竹刻楹联、绘画作品等珍贵史料,再现了周恩来、邓颖超与剧作家曹禺跨越半个世纪的深厚情谊。

展览不远处,“海棠花开”美育思政画展汇聚津门学子优秀画作。这些作品由全市近百名大中小学生以“海棠”为主题创作,用画笔描绘西花厅海棠的灼灼风姿,以青春和童真视角诠释伟人的家国情怀,既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美育课。

漫步于西花厅前院与后院,新设置的海棠花展示牌成为观众驻足的热点。展示牌上方镌刻着1988年4月海棠盛放时,84岁的邓颖超追忆周恩来的深情话语;下方则从植物学角度解读海棠花特性,首创纪念馆“红+绿”模式,让红色情怀与自然之美在海棠花下交相辉映。

当观众扫描右侧二维码,周恩来与邓颖超在西花厅的珍贵合影跃然屏上,历史瞬间与满庭花影交叠,仿佛两位伟人仍在这里赏花观景。现场观众感慨道:“扫码时指尖触碰的不仅是影像,更是一段永不褪色的革命情谊。”

前厅东侧,纪念馆“海棠书香”阅读空间静谧雅致,以书为舟载观众驶入精神长河。书架上,《周恩来传》《周恩来邓颖超书信集》等红色经典层层排列,辅以二维码电子资料库,构建出“可读、可听、可视”的多维学习场域。一位大学生捧书静坐后分享:“在这里,透过泛黄的书页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窗外的海棠花与书中的伟人故事,构成平行时空的对话。”

庭院中,一阵悠扬的乐曲声如流水般响起,纪念馆讲解员沉静而深情地讲述着《海棠花下的思念》,道不尽的思念追忆、纸短情长。群花间,天津歌舞剧院芭蕾舞者翩然起舞,《摇曳生花》的肢体语言将海棠意象具象化——柔美时如花瓣轻颤,舒展间似枝干迎风,刚柔并济的舞姿恰似两位伟人精神品格的写意映射:既有革命者的坚韧风骨,亦含伉俪情深的温润底色。

水榭旁,“团结·友谊·合作——周恩来与万隆会议”展览吸引众人驻足。今年适逢万隆会议70周年,展览以珍贵史料与影像再现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的外交智慧,观众凝神聆听讲解,共享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国老一辈政治家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

情景式诵读表演《一针一线赋真情》将此次活动推向高潮。纪念馆讲解员与舞蹈演员通过朗诵与情景舞蹈,再现天津天虹服装厂女工为邓颖超缝制丝绵袄的感人故事。一针一线缝制的是衣物,更是人民与伟人之间血脉相连的真挚情谊。现场观众眼含热泪,掌声如潮。

活动尾声,纪念馆讲解员携手志愿者,共同演绎手语歌曲《如愿》,以指尖传递“山河无恙,烟火寻常”,把对伟人的致敬化为“这盛世如您所愿”的旋律。一位老党员哽咽道:“这不仅是缅怀,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伟人从未远去,他们的精神风范历久弥新。”

西花厅文创商店也于2日正式与观众见面。这里不仅有以海棠花为灵感取材设计的冰箱贴、水杯,还有枫叶书签、纪念馆风景冰箱贴、周恩来总理明信片、海棠花手链,周恩来总理名言内容的卷轴冰箱贴等特色的文创产品。观众们不仅被精美的文创设计所打动,更在一件件承载伟人精神的文创产品中,感受到周恩来、邓颖超的家国情怀与人格魅力。

为了配合首届“海棠文化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开放时间调整为4月2日至4月10日(每日9:00至18:00,17:30停止入馆),4月7日(周一)正常开放。

日光明朗,西花厅的海棠在春风中摇曳生姿,似与游人共许一场未竟的红色诗篇。为期9天的“西花厅遇上海棠花”——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首届海棠文化节,将继续以花为媒、以史为鉴——从廉洁家风的薪火相传,到青年学子的诗情激荡;从和平外交的历史回响,到实景演绎的深情共鸣;从非遗技艺的匠心到家国情怀的生动诠释......每一场活动都将如海棠枝头的繁花,层层绽放,香远益清。愿每一瓣海棠都化作一粒火种,在新时代的沃土上,燃起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花开正盛,步履未停;红色长卷,且待新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