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乐之名 奔赴一座城
——写在2024天津音乐节开幕之际

津夏之夜·系列户外惠民演出吸引众多市民驻足欣赏。 本报记者 姚文生 摄

    今天,“中银之声”2024天津音乐节拉开大幕。小满将至,雀跃的音符点亮城市之夜。

  这是一次艺术与观众的双向奔赴。本届天津音乐节将持续两个月,国内外顶级院团、著名艺术家来津献艺,上百场音乐会,为市民带来视听盛宴,持续掀起高雅艺术欣赏热潮。

  这是一场以音乐之名,读懂一座城市的文化盛会。多元包容、融通和谐、开放创新的天津,正敞开怀抱,迎接八方宾朋,共享音乐的荣光与梦想。

  海河岸边,歌声起;津沽大地,乐飞扬……

  (一)歌从天津来

  “当河海之要冲,为畿辅之门户”。天津,襟河枕海,历史的波澜与时代的脉动交汇于此,文化底蕴深厚,名人名家辈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莘、曹火星、施光南等一大批著名作曲家齐聚海河两岸,《歌唱祖国》《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打起手鼓唱起歌》等经典曲目诞生于天津。

  回望过往,这座城市与音乐的特殊情缘不断书写,“歌从天津来”的脚步从未停歇。

  进入新时代,随着城市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让文化赋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成为必然。

  有着百年历史的天津音乐厅,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地处天津文化中心的天津大剧院,成为新的城市文化地标。一场场恢宏的交响乐、一幕幕经典的中外歌剧、一首首动人的歌曲从这里“飞扬悦动”,鸣奏着用音乐惠及百姓、滋润城市的旋律。

  坐落于渤海湾畔的天津茱莉亚学院,已融入这座城市的发展。作为中美双方开展高水平艺术类合作办学标志性项目,它架起了一座沟通中外文化的音乐之桥。今年的音乐节上,学院师生们将登台献艺,诠释音乐之声,共享友谊之情。

  (二)一场文化之约

  “在这里,可以欣赏来自国际高端音乐家和演出团体的‘世界之声’,也可以听到这座城市的‘时代津声’。”开票第一天,不少前来购票的乐迷发出这样的感慨。天津音乐节,不只是一场观众与音乐的艺术之约,更是这座城市与人民的文化之约。

  这个夏天,音乐注定成为这座城市美好生活的注脚。

  “在迷人的湖畔,免费听着专业院团演奏的世界名曲,既感动又惊喜!”5月13日晚,津夏之夜·系列户外惠民演出在天津文化中心湖畔广场亮相,点燃了观众的热情。津城“节”日氛围,渐入佳境。

  今年音乐节,世界指挥大师祖宾·梅塔等国际国内负有盛名的音乐家、演出团体,以及我市院团院校全新创作、编排的优秀作品都将集中亮相。一系列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公益音乐类演出和活动同时开展,场场精彩,周周不断。

  一道道音乐文化大餐的背后,是小小文惠卡的“倾情支持”。发行9年来,这张让群众“花小钱看大戏”的小卡片,已累计补贴102.2万人次、组织惠民演出3.8万余场。

  文化市场的繁荣,激发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新创作热情。

  近日,天津音乐学院创排的民族歌剧《二泉》迎来首演,全校近300名师生与国内一流创作团队携手,通过舞台实践不断对作品进行推敲、打磨、提升,在今年音乐节奉上一部精品力作。

  首届音乐节上,交响诗篇《长城》、民族歌剧《同心结》等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从海河畔诞生。今年音乐节更是汇聚全市音乐力量,本土院团与高校、演出方强强联合,将推出《千里江山》《二泉》《长征组歌》等一批重磅作品。

  天籁之音,律动津城。

  (三)一座“音乐之城”

  当我们试图品读一座城市,音乐便成为一把钥匙。一段美妙的旋律背后,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密码。

  这两天,8场音乐会在天开高教科创园广场陆续与市民见面。乘着音乐的翅膀,大家走进这里年轻一代的故事,走进这里创新创业的热情,也走进高质量发展的天津。

  音乐的意义,在于启迪思想、滋养心灵、涵育德行、引领风尚。

  当音乐节成为一张文化名片,当在“家门口”欣赏高雅艺术成为市民的“习惯”,这座“音乐之城”正在兴起追求艺术、热爱生活、感悟文化的城市之风,也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和风习习的文化广场,蜿蜒流淌的海河两岸,音乐做伴的春夏夜晚,一场场浪漫之约接连上演。

  歌剧、民乐、管弦乐……一首首耳熟能详的“老歌”引发的现场大合唱,让众多游客在线上线下感受到了津城别样的浪漫情调,在领略自然之美、城市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是音乐,为读懂这座城市打开了五彩斑斓的窗口,勾勒出别具特色的风景。

  今天,让我们以音乐之名,奔赴一座城,爱上一座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