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
一种文化塑造一座城市。
开埠之初津腔津味的老城厢,清末“九国租界”的海河风云,北洋政府时期河北新区的民国风情……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轨迹,构成了天津多元文化融合、建筑风格纷杂、街区特色迥异的独特风貌;作为中国近代发展史的重要印证,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相辉映的前沿舞台,海纳百川,包容并蓄,构成了天津城市文化的特质。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视察时强调,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3年来,天津市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勇于创新,持续用力,延续城市文脉,谱写津味好诗。
保护修缮文物 探源城市历史
“原来的意风区总觉得差点意思,走马观花一会儿就逛完了,现在增加了许多展现天津文脉的景观铺装、镜面雕塑,加上街道、广场灯光升级后,入夜瞬间点亮的场景让人一下子有了置身星空的感觉,逛起来更有意思了。” 漫步意式风情区,升级后的老街新貌让土生土长的张晓冬重新“爱”上了它。
马可·波罗广场、和平女神雕像、意大利兵营、回力球俱乐部……高低错落的角亭,构成优美的建筑空间,鲜花环绕的石制建筑群洋溢浓郁的异国风情。规划展览馆前,几乎占据半个广场面积的地面雕刻地图冲击力十足,像是把这条留存意大利风格建筑近200栋、117年历史老街的前世今生,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城市风情旅游的重点项目,通过精心规划确定商业业态,以五大道、意风区为代表的历史风貌街区已成为天津的城市“名片”。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外表,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心灵。历史风貌建筑小洋楼中,蕴藏着天津的“开放基因”,也是天津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印记。
近年来,我市通过依法保护、抢救真迹、腾迁整修、活化利用等手段进行保护传承,梁启超旧居、静园、曹禺故居、庆王府、先农大院、利顺德大饭店、原大清邮政津局、山益里等得到了科学合理的保护利用,不仅让建筑遗产活起来,而且让广大群众走进去。
“感谢你们急企业所急,真正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2021年年初,阿那亚集团意向选址重庆道29号,但房屋产权单位对房屋历史遗留事项、小洋楼租赁流程等问题束手无策,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多次协调沟通,解决了房屋20余年的界址不清、权属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盘活了此处国有资产,实现了招商签约,企业专门写来了感谢信。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充分发挥小洋楼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开展安全查勘及传统工艺补贴,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巡查、监管水平,实行“一房一档”,以独有的人文历史和建筑风貌吸引领军企业和重点项目不断落户,让百年小洋楼重新迸发出生机和魅力。
重点项目提速 推动场馆共建
“水”是这座城市生成和发展的原动力,也催生了天津地域民俗、都市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
2019年年底,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的第一次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省部际联席会议上,天津提出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重点项目。按照规划方案,公园规划占地面积2800余亩,拟设计历史名镇、元宝岛、文化学镇三大板块,打造中华魂、明清风、天津味、年画神、运河韵的建筑。
为此,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编制了《天津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并按照加快建设天津市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要求,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提出了天津市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功能定位,目前已完成基本陈列大纲初稿和专题陈列大纲框架。杨柳青大运河文化公园考古发现也收获满满,自辽宋至明清时期多种形制墓葬、遗迹近900处,为大运河天津段历史演变以及南北文化交融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实证。
天津博物馆《红色记忆──天津革命文物展》完成布展并对外开放,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完成改陈,推进大运河博物馆筹建工作……
在抓住重点项目,按时保质推进的同时,我市积极推动文博场馆合作共建,天津博物馆与天津梁启超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与天津觉悟社纪念馆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通过业务帮扶、项目支持、人才交流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市、区两级博物馆、纪念馆的交流合作和协同发展,盘活场馆的文博资源。
精雕智慧展示 让文物活起来
“原来海百合不是植物,而是海洋里的动物啊!”在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市民孙建荣正在用微信扫码了解馆里的展品知识,“我是用微信在网上预约的行程,进门刷个二维码或是身份证就行,方便快捷又不用排队,参观时扫码还可以查演示的时间、观影信息,真是太智能了。”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在智慧服务方面下功夫,通过建设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小程序,方便观众随时随地查询信息,预约行程,还可以在观众参观结束后生成个性化参观报告。散客观众自助导览讲解、团队智慧讲解系统实现多团队同时参观无干扰,也很受欢迎。
为了拓展文物宣传渠道,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以我市10家革命纪念馆和馆藏革命文物为主题策划推出了两套红色主题登机牌;还联合天津轨道交通集团策划推出了“地铁生活圈”博物馆图册和4条红色印记线路,以地铁线网为轴,辐射地铁站周边40余家博物馆、纪念馆;天津博物馆、天津觉悟社纪念馆与轨道运营集团合作开展了“地铁流动博物馆”项目,合力打造“地铁流动博物馆”品牌──通过创新载体赋能,用好用足革命文物资源,让游客公众加深对天津这座城市的了解,提升出行体验,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革命文物活起来。
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构成了天津多元文化融合、建筑风格纷杂、街区特色迥异的独特风貌;作为中国近代发展史的重要印证,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相辉映的前沿舞台,海纳百川,包容并蓄,构成了天津城市文化的特质
一条留住根脉的发展之路
回望历史,这里红楼林立,有洋商富贾寓居地,有军阀政客避难所;这里人文荟萃,小洋楼走出大作家,《雷雨》过后是《日出》;这里新论迭出,梁公思想存天下,饮冰书斋著万言……而今漫步意式风情区,仿佛时光倒流,在古为今用、特色鲜明、文商相宜的城市街区,探访名人故居,解读历史往事,成为河北区的独特风景。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荡海河两岸儿女的奋进动力。
“提升百年建筑的颜值,实施城市会客厅打造计划,打造成为国际国内商务洽谈地、旅游目的地、网红打卡地和市民休闲地,举全区之力将意风区‘搞活搞旺’‘办出品位’”。河北区副区长王荃说,自去年“五一”意风区提升改造惊艳亮相以来,第二届夜生活节、第八届天津国际设计周等品牌活动相继在这里举办,人气商气持续提升。
“我们充分借鉴上海、南京、西安等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的先进经验,重点保护意风区的建筑风貌特征,对体量、风格、色彩、第五立面等要素进行合理管控,延续原有合理的空间肌理,体现中意合璧、古今交融的风貌。”意风区提升改造主要设计师之一的李云飞说。
河北区积极整合利用区域内各类产权房屋,以实现意风区统一规划、区域整体打造。实施意风区核心区域景观提升改造工程,打造了有温度、有品质、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优化消费体验环境,打造良好商业氛围,“文化+创意+科技”的沉浸式裸眼3D灯光秀、不定期呈现的阳台歌剧、主题巡游、街头表演,成为意风区的点睛之作。“为了加强意风区历史文化建筑的‘活化’利用,探索‘文化+’新型业态,我们推动街区由单一观光型向多样化、个性化、体验型、消费型转化,高标准打造集特色餐饮美食、文化创意活动、特色品牌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意风区商圈。”意风区管委会主任刘宗锦告诉记者。
意风区不仅集中彰显着天津的都市风格,还发挥着龙头引擎作用,提升区域生机活力。河北区抢抓机遇,将意风区核心区范围扩大到1.55平方公里的“大意风区”,让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商贸经济在海河之北完美融合。
据统计,2020年8月经营管理权移交河北区以来,意风区范围内新引进优质项目96个,计划投资额174亿元。
一座历史名城的精神引擎
深冬时节,位于河北区民族路上的梁启超纪念馆内,游客或步入展馆,或漫步院中,或驻足观赏,或拍照留念,大家都自觉地放慢脚步,轻声说话,似是怕惊扰了先生的静思。
“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3年过去了,对于河北区文物管理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梁启超纪念馆负责人徐燕卿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待言犹在耳。
徜徉在馆内,记者亲身感受到,眼前的变化令人耳目一新。除了导视系统重新设计外,馆内还辟出一方阅读区域,设立宣传栏,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为了进一步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交流,馆内开设了以梁启超家风为主要内容的“饮冰室讲堂”。
据徐燕卿介绍,去年进一步实现了“馆藏联动”,比如《营国之匠 栋梁之才──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先生诞辰双甲子纪念展》,就是由天津梁启超纪念馆、江门市新会区美术馆和清华大学三地联展。“展览虽是临展,但通过数百幅历史照片、20余件珍贵文物展品,生动地反映了梁思成先生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和献身教育的大师风范。”徐燕卿边整理着梁思成亲属捐赠的图书边对记者说道。
除了三地联展,今年梁启超纪念馆还与天津博物馆签署了框架协议,通过业务帮扶、项目支持、人才支撑等多种形式,促进市、区两级博物馆、纪念馆的交流合作和协同发展,更好发掘展现天津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与5所学校签署共建协议,在教学基地、学术合作、展览策划、成果转化、志愿服务等方面深入拓展馆校合作模式。
“去年夏天,我有幸在单位参观了‘梁启超家风图片展’,梁先生全家承袭的优良家风对于新时代的发展意义非凡。”正在馆内参观的张斌对记者说。
3年来,河北区在全市率先启动了区级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划定工作,也成为天津入选第八批国保和第5批市保文物数量最多的城区。“未来,我们将更加积极地推进区内多处市保、区保文物,名人故居等的修缮工作。让文物‘活起来’,在传承中发扬,助力文化自信!” 徐燕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