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学勤说:“我会竭尽所能做好缸鱼年画,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它。”

今年1月,王学勤带着缸鱼年画参加西青区非遗过大年活动。

2020年8月,王学勤参加北京平谷“小手拉大手民间有大美”夏令营活动,指导孩子们刻版、印刷、绘制缸鱼,受到大家的好评。
缸鱼年画,是天津杨柳青年画的一种,而且是其中被称为“活化石”的那种。过去,市民家中储水大多用缸。过年时,家家户户都有购买一张缸鱼年画的习俗,并将其贴在水缸旁的墙上。画中的金鳞红鲤映照在水中,每当舀水时,鱼儿仿佛随着水波游动,非常吸引人。此外,“莲”与“连”“鱼”与“余”谐音,象征着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和粮食,这表达了人们对富裕和美好生活的期盼。
我们日常见到的杨柳青年画大多笔触细腻,被称为“细活儿”,而缸鱼年画则显得粗犷奔放,色彩艳丽,属于“粗活儿”范畴。今年88岁的王学勤,画缸鱼年画已有70余年,凭着世代传承的绘画技艺,成为我国唯一以“粗活儿”形式绘制杨柳青年画的民间艺人,被冯骥才先生喻为“津味”文化的“活化石”。2006年被评为西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9年获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为生计卖年画
发端于元末明初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在清光绪以前达到鼎盛时期。彼时,周遭的许多村庄都沉浸在年画的制作和销售中,王学勤所在的宫庄子村也是“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
祖辈就从事杨柳青木版年画制作,耳濡目染的王学勤在七八岁时开始同父亲学习作画,先是简单的抹色,后来一点点学习,慢慢地,他掌握了全部绘画工艺。
学会制作年画后,更重要的是将其售卖出去,换回钱来维持生计。在王学勤十三四岁的时候,家里人嘱咐他:“去吧,卖画去吧!卖的钱自己用。”于是,王学勤用两片夹板将制作好的年画收拢好,将其往肩膀上一背,满胡同地吆喝:“买画贴嘞,买画贴嘞……缸鱼嘞!”
进入农历腊月十五,王学勤开始每日赶集,一天都不落下,他凌晨两三时便起床出门,骑行到静海、青县等地赶集售卖年画。这一趟骑车要六个多小时。“当时的年画不贵,我一毛两毛地卖,赚个两三块的,有时候还能吃顿热乎饺子。”如今,王学勤依然能够清晰地记起当年卖画的场景。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转眼就是年三十儿。”对于不少人来说,开始忙碌起歌谣里提到的事情,才体会到年味儿渐浓。但对于王学勤来说,他的“年味儿”开始得要更早。自从靠画年画和卖年画为生,每年农闲时,他就开始在家里画画,一直到腊月,能画两三千张。
为什么要等到农闲时?别看缸鱼年画粗犷豪放,但是对配色以及渲染技法有着严苛的要求,一条鱼画下来有十五道工序,来回上三道色。“这一个荷叶就有四种颜色,从外围到叶子纹路,颜色均不相同,层层递进,得有足够的时间去上色。”王学勤指着自家墙上贴着的缸鱼年画现场教学,“农忙的时候,我们天天照看庄稼,麦收后还要种玉米,收桃子、苹果。只能抽空做,产量也不多。可过年买年画的人多,所以农闲时,我就抓紧时间做年画,准备过年期间卖。”老人说道。
彼时,王学勤不会想到,曾作为补贴家用的年画,后来会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己也成为杨柳青年画业绘制传统缸鱼年画的最后一位民间艺人。
为传承讲年画
走进位于西青区张家窝镇的王学勤家,一股浓重的墨香扑面而来。在这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里,摆满了与年画制作相关的物品。制作年画的版画整齐地排列在工作台对面,墨汁、棕刷和宣纸一字排开。客厅西侧的墙上挂满了各种主题的杨柳青年画,而与之相对的墙上则排列着20个“门子”,“门子”上贴满了等待上色的缸鱼年画线稿。
王学勤的缸鱼年画采用自刻、自画、自销的流水作业形式,刻板印刷后,将印出轮廓的毛坯贴在一排排门扇似的活动画板上,画完画板的前后两面便掀过画下一扇,一条鱼要上十二道色,这也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十二道颜色绘制后一张缸鱼年画才算基本完成,最后还要经过王学勤的修整、补色、晾晒才得以完成。要保持颜色鲜艳不掉色,要经过三道工序的加工,最多要进行60余遍染色,才能保证色彩持久,用王学勤的话来说叫“站得住”。
随着时代的发展,便利的交通让缸鱼年画走出天津,卖到了外地。“村里的人们以前还一起坐着火车去河南、黑龙江等地卖年画,咱这缸鱼年画,那可是非常受欢迎的。”说起曾经,王学勤仍然能想起村子的人一起做年画、卖年画的场景。
慢慢地,缸鱼年画的售价也从一两角钱变成一两元钱,但繁复的画工与低廉的售价之间相差的价值还是巨大,于是,大家都另寻其他赚钱的方式,村里从事年画制作的人越来越少,最终只剩王学勤一人还在坚持。“当时,村里人作画的版都给我了,大家都说拿走用去吧,不要钱。”通过他的描述,我们不仅可以窥见宫庄子村制作版画的规模,也可以了解到村民和谐的生活氛围。
从家家户户制作年画,到只剩自己一人坚持绘制缸鱼年画,王学勤觉得肩上的担子变沉了。“总得给大家留下这门手艺”的想法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由于城镇化改革,王学勤住进了楼房,每个月有固定的收入,不用再忙农事,于是他所有的时间便全都留给了年画。只要身体情况允许,他便沉浸在制作缸鱼年画中。同时,受到京津两地大学的邀请,王学勤前去为年轻人“讲”年画,讲技法、讲题材、讲他知道的所有关于年画的故事。
为了传承,王学勤还力所能及地参加年画的相关课程。2016年,他参加了由文化部、教育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杨柳青木版年画培训班》,并获得了天津美术学院颁发的课程结业证书。2011年,王学勤被评为西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王学勤成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看看,这是国家对我的认可。”摩挲着非遗传承人的证书,王学勤的眼中尽显骄傲神色。
如果有对缸鱼年画感兴趣的人,王学勤还免费教他们制作。“只要是认真学的,我有能力的话,要啥给啥。”王学勤说,“想画好缸鱼年画,就得下地干活,门子两边挂着的是玉米棒子,这是农村丰收的特有寓意。”对于每个前来学画的人,王学勤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述着缸鱼年画的内在,在他看来,制作步骤与技法是可以通过多次练习得到提高,可若是不懂缸鱼年画的内在,画出来的也会形似而神不似。
如今,王学勤的女儿王连静也在从事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制作,但与王学勤不同的是,王连静更擅长的是“细活儿”,即我们通常见到杨柳青年画题材。虽然没有传承自己的衣钵,但王学勤认为,无论是“粗活儿”还是“细活儿” ,大家都在为年画的传承努力着,这就够了。
为未来留年画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得到国家重视和保护以后,杨柳青木版年画又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之内。作为唯一一位仍在从事缸鱼年画制作的传承人,王学勤决定尽己所能为未来留下这门内涵丰富的年画。
2001年,冯骥才开始主持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作,并与王学勤相识。冯骥才在《缸鱼年画情缘》中说:“见到王学勤时特别高兴,他是标准的南乡三十六村的做法,农忙种地,农闲作画。老人画缸鱼非常有燕赵之地的浑厚,气质也很粗犷的,颜色对比强烈,红和绿,黄和紫,基本用原色来画,画得很浑厚,有强烈的冲击力。所以我把缸鱼年画当宝,我觉得缸鱼年画是真正原生态的,把原生态抓住了,我觉得就把历史的根脉抓住了。”
自此之后,但凡时间允许,冯骥才总会去探望王学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外,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传统艺术,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将老人的画室在学院内进行了复原,所用的物品全部来自王学勤使用多年的工具。对于手艺人来说,所用的工具都是经过时间打磨,十分趁手,不会轻易转手,但对于王学勤来说,他没有丝毫不舍,“能让大家了解这门手艺,就很值啦!”
随着媒体宣传的增多,慕名到家里寻访王学勤,并购买他的年画的人也逐渐增多,其中包括很多外国客人。“也有人跟我说,我的画还被一些美术馆收藏了。”王学勤高兴地说道。今年四月初,曾有一位定居德国的津城市民来拜访王学勤,希望将他的年画在当地售卖。对于自己的年画有可能漂洋过海,王学勤笑得开心,“我会竭尽所能做好缸鱼年画,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它。”
如今,缸鱼年画的影响在扩大,王学勤做年画的速度却越来越慢。以前,王学勤一天便可以画四五张缸鱼,但现在受制于身体原因,画一张画要用五六天的时间。“我现在岁数大了,脑力和体力也不听使唤了。”王学勤说道,可言语之间,老人并没有丝毫放弃的想法:“我希望在活着的时候能多画几张年画,让这门艺术传承的时间再长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