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非遗
让神秘女性文字为更多人了解
汉沽女书落地生根传承百年

发布时间:2023-12-14     文章来源:今晚报
无障碍语音播报
0:00 / 0:00

作为滨海新区的一项市级非遗项目,汉沽女书民俗文化在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周娜的努力和推动下,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

  据史料记载,女书在汉代就已有文字出现。女书是如何在汉沽落地生根并传承百年的?周娜介绍,清朝时期,直隶迁西(今属河北唐山)人士王文菱到湖南永州为官,与当地熟知女书文化习俗的女子何秀绢喜结连理。之后,王文菱全家回到河北迁西老家。至此,女书从湖南永州传入河北迁西。清朝末年,汉沽滩灶户周鹏龄携家眷张文媛去河北迁西景忠山朝拜碧霞元君,与何秀娟、王文菱一家结识,接触到女书文字。二人在学习并掌握了女书书写技艺后,在周家后人里传授女书。直至第四代传承人周娜,她在传承基础上,对女书文化加以研究梳理,并在滨海新区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汉沽地区的青少年及热爱女书的年轻人中广泛传播。

  从创办“女书堂”研习女书文化,到走进滨海新区多所学校教授女书,这些年来,周娜为传承、推广女书文化,做了大量工作。周娜说:“女书脱胎于方块汉字,外观呈长菱形,所有字符只有点、竖、斜、弧四种笔划,字型呈现弯曲细小的形状。女书在汉沽传承了一百多年,我们周氏传人先后创作了《天下姊妹一家亲》《家和万事兴》等作品,并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女书。从2019年开始,我把《三字经》《弟子规》和《千字文》译成女书,还将书中的每个字都标上了国际音标。”由周娜和她的女儿、第五代传承人裴千千共同编著的《女书国学经典》一书的出版,更是为女书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临摹的范本。

  此外,周娜还不断寻求创新,尝试把女书融入绘画、设计理念中去。她改进了女书工艺,运用中国传统国画技法,以长卷的形式创作把女书融进画卷,运用于陶瓷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服饰设计、紫砂纹饰设计、团扇设计及木梳工艺设计。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