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闯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统筹大运河沿线产业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打造农文旅路线的提案,经会同市人力社保局、市农业农村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市商务局研究答复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局积极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各项工作。
一、持续加强顶层设计
按照市领导小组印发的《天津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2023年工作要点》,结合我局职责分工,编制并印发《市文旅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2023年工作要点》。积极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列入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协调相关部门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法治研究,已启动《天津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立法工作。持续加强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顶层设计与规划体系。完成大运河天津段文脉整理工程,完成大运河天津段文化专著(初稿)。
二、加大乡村旅游政策支持
2023年,市文旅局联合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共同签署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布《金融助力文旅产业链服务方案》,分别为乡村文创、乡村民宿、旅行社、家庭农场、乡村度假区等主体设计推出专门信贷方案,针对我市乡村旅游业发展集中的蓟州农文旅产业链个人推出了区域专门信贷支持政策。截至2023年末,支持旅游及相关产业贷款余额39.51亿元,比年初增加2.06亿元,增长5.5%。
三、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一是联合印发《市农业农村委 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印发天津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23年—2027年)的函》文件,充分体现了农文旅互为依托、互相促进、融合发展的思路。制定了《大运河(天津段)沿岸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大运河在全市乡村旅游规划中的重要地位。设计了田园观光、休闲体验、生态养生和农耕文化四类功能区,规划了三产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本着挖掘优势资源、完善多种功能、提升综合效益为目标,培育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 “水清岸绿、功能完善、文化传承、产业聚集、布局合理”的京津冀水上通道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经济走廊。
二是开展运河沿岸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精品线路推介。武清区南辛庄、北辰区赵庄村、西青区第六埠村、北辰区庞咀村已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将积极指导静海区吕官屯村、武清区粜粮务村、西青区水高庄村等申报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武清区一芳田童趣农庄、天民田园,静海区花园村西塘庄园、陈官屯镇运河文化博物馆、西青区生态六埠趣味冬捕等作为四季休闲线路的精品点位向农业农村部推介,挖掘西青区大杜庄葫芦、张家窝鱼水田生态园、北辰庞咀海棠花艺术园等可打卡体验的乡村特色产业及业态在新媒体平台宣传推介。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大运河及沿线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文化资源,联动北京、河北,逐步形成跨京津冀的运河精品休闲路线,实现沿岸差异化、精品化发展。
三是大力推进西青第六埠、北辰庞嘴村、武清李大人庄等运河文化旅游村建设。同时,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率先推进武清、西青的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目前,武清区基本完成了沿河两岸重点区段的清淤和绿化美化工作,并建成了一批运河文化景观景点。西青区在辛口镇引进了真功夫、味多美等“中央厨房”项目,同时还与华侨城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利用5年的时间,在西青段两岸打造“集滨河旅游、休闲娱乐、文化创意和主体商业为一体”的多元文化产业集群。
四是依托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推动蓟州郭家沟引入社会资本,在保留原始乡村风貌基础上,实施民宿改造、场景设计,打造了“蓟州水乡,山中不夜城”主题的京津冀乡村旅游网红村。
出台《天津市支持老字号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借助津云新媒体海河MCN组建了“宝藏国货联盟”,录制并播出12篇老字号专题报道,组织了郁美净、芦台春等20余家老字号企业开展直播带货活动。推动天津商业大学荣获商务部9家首批老字号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大运河文化典型代表老字号品牌杨柳青年画入选“国礼”。
四、打造运河系列活动品牌
以“四季欢乐游,天津常走走”为主题,2023年全年策划推出200余场乡村文旅活动,特别在2023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农民丰收节、盘山开山节等重要活动中,紧扣乡村体验、农耕体验、民俗体验,促进文化旅游和农业、展会、体育等领域融合,在现有的地方特色节庆活动中,融入非遗文化、稻种文化、漕运文化、美食文化等,提升游客体验。盘山开山节于3月底举办,结合盘山景区迎客、非遗集市、民俗表演等多种活动于一体,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前往参与,农、旅部门联合主办的天津乡村全域旅游消费季同期启动,台头西瓜节在“五一”假期前夕举办,结合夜市小吃开街,从美食的角度突出静海特色,在“漫步静海·品尝夏日的甜蜜”的文旅主题下,让乡村游积攒更多人气、增添更多活力。组织运河沿线非遗展示活动。利用“文化和遗产日”主场活动、京津冀非遗联展等平台,宣传运河沿线的重点非遗项目。市文化和旅游局与西青区联合成功举办了五届“运河记忆”非遗展,打造运河文化品牌活动。创编了新剧《杨柳青传奇》,体现了浓郁的天津运河风情和罕见的清代民间画工形象,都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获得一致好评。
五、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我局高度重视旅游公共服务,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我市现有旅游厕所600余座,其中涉农区400余座,已全部在百度地图注册上线。并在交通枢纽及主要景区等客流密集地区设有旅游咨询中心46家,其中涉农区有30家(涉农区另有其他各类游客中心10余家)。持续加强对旅游咨询中心等服务设施的监管,确保各类服务设施在展示天津文化魅力,宣传天津旅游资源,塑造天津文旅品牌的同时,做好旅游咨询等服务。助力优化天津旅游环境,提高来津游客满意度。
六、加大文物保护和利用
我局在系统梳理全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结合天津人文历史和旅游资源,策划推出了六条天津市第一批文物主题游径,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赋能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其中,“运河拾珍”主题游径通过串联大运河两岸重要的文物遗存,探寻天津这座运河城市的文化基因,品味天津的运河故事。
七、强化文旅市场监管
为提升消费者体验,不断提高乡村旅游质量,要加强对旅游市场秩序治理,打击违法违规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黑社”“黑导”,持续整治我市旅游市场存在的“强迫购物”、拒绝履行合同、擅自变更行程、擅自指定购物场所以及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等突出问题,坚决遏制“不合理低价游”等市场乱象,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工作要求,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提高政治站位,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统筹协调,狠抓工作落实,指导有关区和项目实施单位推进重点项目有效实施。主动对接沿线各区和相关部门,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组织有关专业机构和专家加强调研指导,积极争取文化和旅游部等上级主管部门政策支持,加快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加大文旅与农业、商务等部门协作,共同推动大运河沿线乡村旅游发展。
2024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