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文旅融合创造全新天津业态的建议”的建议,经会同市商务局研究答复如下:
您的建议很好。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2019年我市制定出台了《天津市促进旅游业发展两年行动计划》,以推进文旅融合为主线,围绕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制定了工作目标,明确提出20项重点任务具体细化实施,为促进我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业态和产品,明确了工作方向和具体要求。市文化和旅游局充分发挥市旅游委的统筹协调作用,会同全市各有关部门、各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行动计划的要求,全力促进我市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一、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融合并重
(一)活化利用历史文物促进旅游发展
印发实施《关于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的十项措施》和《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文件鼓励各区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利用我市名人故居、洋楼资源开展招商引企和活化利用,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以文物、博物馆为载体的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鼓励我市工业遗产企业申报工业旅游示范点等,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进一步强化了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
(二)促进非遗和老字号同旅游融合发展
深入开展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找准非遗和旅游工作相结合的发力点,加强顶层设计,讲好非遗故事,促进活态传承传播。开展“非遗+旅游”典型案例征集工作,借鉴推广融合发展经验做法:西青区的“元宵节民俗彩灯展”,作为“西青区民俗文化旅游节”的核心内容,已成功举办了26届。活动突出消费导向,让“吃非遗”“玩非遗”“赏非遗”“学非遗”“购非遗”成为一大特色,是西青区非遗资源深度融入现代生活的生动体现;宝坻区的葫芦庐小镇项目,依托市级非遗项目葫芦庐葫芦制作技艺,小镇内设中国葫芦博物馆、世界葫芦种子库、葫芦新品研发实验室、葫芦文创产品开发工作室、智慧农业葫芦种植试验区、世界葫芦种植欣赏区、范制葫芦私人定制区、葫芦文化体验区、自然教育示范园,另外还有葫芦民居、葫芦餐饮、葫芦市集、中国葫芦艺术品智能鉴定认证标准体系平台等,成为我市首家生态文化研习基地、首家自然教育基地、首家非遗文化传习基地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由谦祥益发起举办的“天津相声节”,历经九年九届,每届力推一个主题,届届有亮点、有新意,吸引了全国大批相声爱好者。市商务主管部门印发了《天津市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政策汇编》,制定了专项政策,对老字号企业开设店铺、境内外参展、境外商标注册及专利申请、国际自主品牌认定等给予资金支持。连续六年举办中国(天津)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推动与全国各地老字号开展交流合作。组织桂发祥、海鸥手表、鸵鸟墨水等企业参加2019年京交会、西洽会以及上海、山东等地老字号专题展会。充分利用智能大会、大连夏季达沃斯等大型活动契机,组织桂发祥、至美斋等提供特色餐饮服务,深度宣传展示津门老字号历史文化。同时,推动五大道历史博物馆通过文化情怀展示、定制礼品等模式同桂发祥、起士林、海鸥等老字号开展合作实现共赢。对接云顶集团,推动桂发祥、狗不理、桂顺斋等老字号特色小吃入驻“探索梦号”国际邮轮。推动老字号品牌参与“天津礼物”评选,进入嘉里汇、爱琴海等商场进行展示展卖。组织拍摄《津商老号》宣传片,扩大老字号的品牌影响力。积极搭建展会平台,组织老字号企业参加文化旅游主题展会,引导老字号企业依托传统企业文化和特色产品技艺等跨界开发旅游商品等。
二、推进“旅游+产业”融合
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助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以文化旅游村建设助推乡村旅游的发展,推动特色工业、旅游商品开发以及会展服务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各相关领域主管部门在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方面也取得一些成效,提高了旅游综合经济效益,融合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拓展与延伸。
(一)推动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乡镇(街区)创建工作
出台印发《天津市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乡镇(街区)验收标准》及评分体系,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验收,确定了和平区五大道街道等9个创建乡镇(街区)为天津市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乡镇(街区)。并组织拍摄专题宣传片,进行推广宣传,提高了天津市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乡镇(街区)创建工作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出台《天津市文化旅游村遴选办法》和《天津市文化旅游村创建标准及验收评分细则》,组建天津市文化旅游村专家指导组,要求各区政府和各创建单位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摸清资源底数、对接规划和建设单位,指导推动遴选出的10个村开展天津市文化旅游村创建工作。制定《天津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9-2022年)》,扶持蓟州区民宿旅游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市乡村旅游区(点)建设、服务和管理水平,树立乡村旅游区(点)良好形象,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市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还推动形成湿地生态景观、滨海观光生态休闲、运河民俗生态文化三条休闲观光廊道,蓟州山水度假、滨海渔农休闲、平原田园养生三大板块的休闲农业空间布局。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多种业态,拓展各产业旅游观光等功能,通过科技化、创意化等方式实现休闲产业升级。着力改善休闲农业游客综合服务中心等基础服务设施,加快完善休闲农业场所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鼓励因地制宜兴建特色餐饮、特色民宿等配套服务设施。强化品牌创建与推介,串联京津冀三地的休闲农业精品线路,鼓励新兴媒体宣传推介,扩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建立健全休闲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构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监测点,开展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广泛开展休闲农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强化人才支撑。同时加强京津冀休闲农业协同发展顶层设计,推进区域休闲农业实现共赢发展。
(三)大力发展工业旅游
指导工业企业申报市级工业旅游区(点)。依托青海旅游大会、北京文博会、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以及河北特博会等展会加大工业旅游的宣介。组织各区文化和旅游局工业旅游负责同志、工业旅游示范点企业及拟开展工业旅游企业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工业旅游发展理念、管理理论及从业人员进行文创和纪念品开发等专项培训,全年共培训50余人。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制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工作的通知》《市级工业旅游示范点认定事中事后监管实施细则》,将工业旅游点评定工作纳入网上办事大厅,实现一站式办理。同时,进一步规范工业旅游示范点确认工作,经企业申报和现场评定,2019年西青区101汽车文化广场和天津宁河芦台春酿造有限公司城成为我市工业旅游点,全市工业旅游点达到58家。继续做好工业旅游点评定工作,并组织对已评定的工业旅游点进行复核,努力提高工业旅游点质量。结合大运河沿岸文化、旅游资源,配合旅游部门将优质工业旅游点纳入精品旅游线路,展示我市大运河沿岸丰厚的工业文化底蕴。
(四)指导和促进文旅商品开发推广
一是以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主题,大力支持文化和旅游商品创意研发,鼓励文化和旅游商品产品创新,推动我市文化和旅游商品高质量发展。组织参加2019中国旅游商品大赛,取得1银1铜的成绩;组织参加全国红色旅游文创产品创新成果征集活动,取得1银3铜的成绩;组织2019首届“天津礼物”旅游商品大赛,进一步挖掘我市旅游商品资源,促进旅游商品创新研发和生产销售,推动天津地方特色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繁荣我市旅游商品市场。评选出的旅游商品将纳入“天津特色旅游商品名录”并加强宣传推广;二是依托展会塑造企业形象,有效提高天津文化和旅游企业的知名度。组织参加了2019青海文化旅游节、第二届长春•东北亚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深圳文博会、2019年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旅游投融资大会、第三届承徳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第十二届中国艺术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第八届河北省特色文化产品博览交易会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了交流互鉴。
三、完善市场营销手段,扩大天津文旅影响力
一是打造旅游品牌,强化宣传推介。高标准办好2020年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坚持“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模式,进一步突出“旅游装备”,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国内、业内知名品牌。打造各具区域特色、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培育天津旅游活动系列品牌。组织策划丰富多彩的假日旅游活动,满足市民游客出行需求。组织评选十大金牌导游、旅游形象大使,面向社会开展天津旅游歌曲创作征集活动,编印《漫游天津系列——手绘旅游地图》,改版《漫游天津系列——有声口袋书》。组织本市旅游企业和媒体赴北京、河北、珠三角、长三角等省市,开展天津旅游资源宣传推介。二是在增进“智慧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机制方面,研究编制建设规划,在天津博物馆开展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先后制定完成天津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总体规划、天津市智慧博物馆建设总体规划,指导全市博物馆、各区县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天津市可移动文物管理平台以至结项收尾阶段,进一步完善了平台的各个模块,确定了平台名称和域名。天津博物馆与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软件学院合作,启动天津市智慧博物馆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工作。2020年将完成“天津博物馆数字化保护(一期)项目,启动天津文博平台建设,实施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专题“天津数字植物标本馆”项目,依托数字化技术实现文化资源保护。
下一步,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按照行动计划的要求,会同市有关部门,创新我市文化旅游业态,促进我市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一、加强顶层设计
市文化和旅游局将结合正在进行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深入梳理挖掘我市文化和旅游资源,强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促进文化资源活化利用,规划设计相关旅游产品,打造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同时,积极配合市发展改革委做好《天津市打造湾区亲海亲水旅游项目概念性规划方案》的研究编制工作,深入挖掘我市水系和海洋旅游资源,创新我市文化旅游业态。
二、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区
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津政办发﹝2018﹞52号),细化分工责任,做好督促指导。推动有关区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业态,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三、编制精品线路
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按照《天津市促进旅游业发展两年行动计划》的要求,编制精品文化和旅游线路,进一步挖掘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出旅游线路产品,加大宣传力度,打造主题旅游品牌。
四、丰富演出活动
市文化和旅游局将积极指导西岸相声剧场、名流茶馆、天津音乐厅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增加具有天津特色的相声表演和代表天津城市品位的高雅音乐演出,丰富文化产品,创新休闲业态。
五、发展夜间经济
市文化和旅游局将积极配合市商务局创新夜间经济消费新模式,提供更丰富、有品牌、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供给,打造精品购物业态,增强对过夜游客的吸引力,进一步满足市民群众“食、游、购、娱、体、展、演”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需求,提升对本地市民和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度。
感谢您对我市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2020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