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大年初五,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下简称“中国非遗馆”)前广场上人潮涌动、锣鼓喧天,彩扇飞舞、高跷欢腾。来自天津、北京、河北、广东4省市的9个非遗代表性项目依次亮相,为广大市民游客奉上精彩纷呈的非遗民俗展演。
“咚咚锵,咚咚锵……”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民俗展演闹红火 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天津汉沽飞镲表演者迈着矫健的步伐,手中的铜镲上下翻飞,碰撞出清脆的声音,响亮的口号引得现场观众拍手叫绝,直呼过瘾。
北京延庆旱船表演者身着精美的戏曲服饰,划着旱船缓缓登场,3位表演者分别装扮成白娘子、小青、许仙的模样,生动再现了《白蛇传》中游西湖的经典场景。3艘旱船轻盈游走,时而交叉,时而旋转,时而你追我赶,时而齐头并进,生动诠释了“陆上无水亦行舟”的景象。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民间极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之一,演员们一登场便掀起了一阵高潮。只见4名表演者骑着小毛驴缓缓走过,场面诙谐有趣,其余表演者或手持扇子、手绢,或抬着花轿,或扮作媒婆穿梭其中,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营造出浓郁的喜庆氛围。不少市民游客被眼前活灵活现的小毛驴吸引,一路跟着不停拍照。“秧歌表演非常喜庆,给首都增添了热闹红火的过年气氛。”北京市民李燕说。
“这个动作太厉害了”“中幡跟长在身上似的”“耍的这叫一个溜”……表演者不时将中幡高高抛起,又一个漂亮的前空翻稳稳接住,用手掌、手背、肩膀、额头、下颚等部位分别完成举、顶、牙剑、脑剑、单山等动作,不断晃动、抛起、落下,扔得高、立得稳、接得准,惊险的动作令现场观众拍手叫绝。
你方唱罢我登场,天津的大道张庄登云武会和梅厂同议高跷会则带来了精彩的高跷表演。大道张庄登云武会拥有百年历史,只见高跷上的表演者身着戏曲服饰,动作矫健,一招一式饱含戏剧张力,令人目不暇接;梅厂同议高跷会表演者则通过“拉龙”和“驮象”等传统节目,展现了高跷艺术的独特魅力。天津武清梅厂同议高跷会第七代传承人张学军说:“我们年年演,群众年年看,演不烦,看不够。”
作为老北京年节时的特色表演形式,京西太平鼓表演也是备受百姓喜爱。表演者手持太平鼓,伴随着欢快的鼓点翩翩起舞,传递出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美好生活的祈愿。
今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广东普宁英歌表演也来到现场。普宁英歌气势磅礴,被誉为“中华战舞”,表演者身着战袍舞服,面绘脸谱,挥舞棍棒,通过“击”“扑”“踢”“缠”等动作,以豪迈的舞姿展现了南拳的精髓,传递出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美好寓意,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河北易县摆字龙灯则是压轴出场。表演中,巨龙腾飞,舞者们巧妙地运用十三节龙身加领龙绣球摆出“时和岁丰、年年大吉”等吉祥祝语,表达对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祝愿。
“小时候过年逛庙会,最期待的就是看各种精彩的民俗表演。”60岁的王女士抱着小孙子说。
“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人们在浓浓的年味中感受到非遗的深厚底蕴与文化内涵。”中国非遗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正月十四至十五,中国非遗馆还将举办元宵专场演出,让观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充满文化韵味的新春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