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59号的张园,始建于1915年,是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并反映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走进张园,仿佛穿越历史时空——洋楼院落内,旧时药铺、当铺、照相馆应有尽有,身着传统服饰的演员在不同场景内,生动演绎着百年前天津洋楼里的生活场景……这片依托百年历史名人故居打造的“津沽旧事”沉浸式剧游街区,如今不仅是红色文化传承地、天津故事讲述地,还是越来越多文艺青年的打卡地。天津张园纪念馆也因此成为盘活公共文化资源、创新打造融合服务新业态的标杆。
天津张园纪念馆推出的“津沽旧事”沉浸式系列文旅演绎项目,突破“展板+展品+解说员”的传统形式,融入演艺、氛围营造、媒体科技及互动的手段,让历史鲜活起来。这一项目以百年天津故事为素材,构建“一场多剧”模式,自2020年起上演一系列天津历史人文与红色题材的沉浸式作品,让观众以剧中人的角色参与其中,与景区文旅参观形成有机的支持与互补。截至目前,“津沽旧事”沉浸式剧游街区共推出8部演艺作品。
近年来,各地持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如沉浸式演绎项目等,不断涌现。“津沽旧事”系列沉浸式文旅互动演绎项目依托公共文化场馆,尝试走出了一条新路——打破文旅、演艺和商业的界限,以沉浸式文旅互动演绎形成文化传播与故居保护性开发的新手段,从而构建文商旅融合创新发展的新生态。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津沽旧事”单场演出票房最高收入超过5万元,作为常态化演出,预计年营业额达2000万元。
在通过“沉浸式戏剧”这一载体将历史、人文要素和公共文化资源融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化、品质化方面,上海市奉贤区文化馆(奉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心)也蹚出了一条特色之路。2022年,该文化馆结合奉贤区博物馆举办的“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制作了沉浸式戏剧《回家吧秦小兵之奉贤博物馆奇遇记》,将静态的兵马俑与动态的沉浸式演出相结合,趣味还原历史上秦军的衣食住行,为观展的市民、游客带来了别样体验。2023年,结合“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奉贤区文化馆再次打造专属沉浸式剧场《仓颉》,讲述仓颉创字的过程,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慕名观展。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尝试与博物馆大展结合,将文物活化,并制作相关的戏剧作品,塑造奉贤区沉浸式演出文旅品牌,打造满足群众需要、符合时代需求的文旅精品项目。”奉贤区文化馆创作部导演鲁文涛说。
塑造服务空间并带动产业新生态已成为诸多公共文化场馆努力的方向。坐落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梅园东路元妙观三清殿内的莆仙戏传习所,是综合类公益文化场馆,以传承和发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莆仙戏为核心目的,在保护古建筑的前提下,构建出融观赏、体验、学习、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融合新生态。例如,开展莆仙戏精品剧目、折子戏等形式的实景演艺活动,同时搭配莆田文创产品展览销售、莆仙戏非遗民俗研学、戏曲艺术培训、民乐培训、莆仙方言培训等内容,让市民和游客在古色古香的古建空间内,近距离欣赏千年莆仙戏艺术。
莆仙戏传习所利用三清殿西岳殿(粉镜台)天井戏台联动打造沉浸式莆仙戏实景演出场景,常年演出精品剧目、折子戏。同时,西岳殿内还设有演员妆造体验、曲牌展示、工尺谱、乐器演奏、道具砌末、拍曲教学、戏服试穿、脸谱临摹等项目,吸引着市民、游客。
莆仙戏传习所开办以来,共开展了莆仙戏实景演出104场,研学活动53场,售出文创产品197件。这里已成为莆田一处“网红”文旅演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