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纪念馆荣膺“牵手历史”优秀志愿团队称号

志愿服务献爱心,文明创建结硕果。日前,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牵手历史──第十一届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评选结果揭晓,平津战役纪念馆以“学雷锋红色文化残疾人志愿服务岗”的感人事迹从12家入围终评的博物馆志愿服务团队中脱颖而出,荣膺“优秀志愿团队”称号。

平津馆每年接待观众超百万人次,有一部分是身体机能受限的群体,为了让其感受红色文化,平津馆成立了“学雷锋红色文化残疾人志愿服务岗”,打造针对残疾人观众的专属志愿服务,通过“请进来”让聋哑盲人走进平津馆参观,“走出去”志愿者团队到学校、病房、康复中心宣讲红色故事,为残疾人观众提供细致入微、安全贴心的服务,帮助他们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宣教部主任祁雅楠告诉记者:“志愿服务团队自成立以来,为残疾人观众提供讲解、宣讲240多次,受众人数5000多人,在我们活动的感染下,市残联、聋哑学校、我市大中小学生、残疾人和社会爱心人士500多人陆续加入,让志愿服务的主题越来越有深度,形式越来越有广度,内容越来越有温度。”

因人施讲让红色故事“有声有色”

针对身体机能差异人群,志愿者们调整讲解方式和重点,做到因人施讲。为了能让盲人观众更直观地感受红色文化,志愿者化身“盲人翻译官”,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描述文物的形状、大小、材质,使这些文物的形象在观众脑海中逐渐丰满起来。对肢体残疾人,志愿者积极引导无障碍参观通道,特意放慢讲解速度,以半蹲姿势解答问题;对青少年群体,讲解员着重在讲解过程中加入了互动问答环节,让他们感觉到纪念馆这个第二课堂的有趣与温暖。

聋哑观众听不到声音,说不出普通人听得懂的语言,为了保证他们的参观效果,精通手语的志愿者协助讲解员用手语翻译。据讲解员刘万成介绍,经过系统的培训,志愿服务规模越来越大,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的志愿者已经成立了80人的手语社,在天津聋协、创美公司等单位组织参观平津馆活动时,为聋哑人提供了手语翻译志愿服务。我市先后有50批次聋哑人观众群体来馆参观,手语志愿者热情引导,获得一致好评。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平时对纪念馆望而却步的人们了解了平津战役这段历史,知道了展品背后的故事,他们激动地用手语交流着自己的感受与理解,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

线上活动让特殊人群“宅”家受益

疫情防控期间,平津馆志愿者与和平区聋人协会共同策划、组织“心手相连,线上抗疫”主题活动,义务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介绍平津馆公众号语音导览小程序和平津馆线上“走进平津战役 讲述红色故事”“红色遗址遗迹”等系列云讲解云导览活动,丰富了残障人士居家期间的学习生活。

“瓷娃娃”在病房通过网上展馆和平津馆微课、云课堂等线上活动了解平津战役精神,精神文化生活得以丰富,坚定了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平津馆还特别推出了“跨越时空的力量:不同的战场相同的信念”湖北籍解放军将士系列海报,在特殊时期弘扬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

平津馆馆长王培军表示:“平津馆人人都是讲解员,人人都是志愿者,我们秉承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利用平津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播时代声音,为残疾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分享到: